汉语语法问题分析读书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8:14: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著,1979

年第一次出版。这本书篇幅不大,不到七万字,但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全书以语法分析为纲,结合我国语法学创建八十年来的历史和现状对语法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问题,特别是涉及语法体系的问题,作了一个总的检讨。

正如吕先生在序中所说,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同时也可以安抚一下要求有一个说一不二的语法体系的同志们的不耐烦情绪,让他们了解,体系问题的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全书重点在于提出问题,认为提出正确的问题比正确地解决问题更加不易更加重要。全书由四部分构成,即“一 引言”、“二 单位”、“三 分类”、“四 结构”,下面,我将对书的主要内容进行阅读时的记录和自身观点的陈述。 一. 单位

在这一章中,作者按照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单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我们在课堂中学过,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构成词,词构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

1. 语素和词

作者在分析有关于语素的问题时,从语素的大小,异同,语素和汉字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这里要注意的是,汉字和语素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也有很多种特殊情况要注意,比如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同义字,多音多义字,同音字,同义字等。这些情况下,语素和汉字就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了。一多义字为例,一个同音的多义字在不同的短语中可能表示的不一样的意思,我以“关门和闯关”为例,两个关分别表示使合上与关卡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认识到这两个关其实是一个语素,两个词.

作者在谈到一个语素能不能成词时提出了两条判断方法:第一,要看它能不鞥单独作为一句话来说,可以单独回答问题的就一定是词。第二,一句话里,把能够单说的都提开,剩下的不能单说,但也不是一个词的一部分,那么这个语素也是词。

2. 词和短语

这一小节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语素组合是次还是短语“的问题。并列出了五个影响因素。作者推翻了“用有没有不单用的成分来决定一个组合是词还是短语”,“整个组合能够单用就是词或短语,不能单用就不是”还有“一个组合的意义等于它的成分意义的总和,那么它是一个短语,否则就是词”的方法论。根据作者的主张,我们应该从词的“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的意义进行相结合的分析判断。

我们有时候在判断一个形名组合时会加“的”来判断,但是这种方法不是完全正确的,比如“大树”如果加“的”成为“大的树”,那么“大的”什么树就不明确,而我们通常是单独用“大树”这个词的。所以不能用“的”进行所有词的判断。这是形名的组合,当然,形动或副动的组合也不能单用加“地”的方法

来判断,动形组合也不能用加“得”来判断。

3. 小句和句子

这个小节作者提出并分析了三个问题。 第一:叫小句好还是分句好。我们在初中和高中甚至大学的一些课程中通常把组成一个句子的各个部分叫做分句,但是作者认为叫分句的前提是先有句子,然后从句子里划出分句,但假如句子是只有一部分的单句,我们就不能称这个部分为分句,所以叫小句更加适合。我个人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第二,第三个问题放在一起讲,要特别注意的是,句子虽然是比词和短语高的单位,但是句子并不一定比词和短长,有时候一个词或短语都可以充当一个句子,这是因为句子是语言的动态单位,使用单位,所以长短方面的灵活性可以多种多样。

二:分类

1. 词的分类

作者认为汉语由于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划分词类就不能不依靠句法功能,因为它具有单一标准和多重标准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方法,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也可以分为体词,谓词,小词。当然,我们通常把词具体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如果再往下分,还可以分成更多小类,比如动词还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也可以分为趋向动词,助动词,判断词。5

2. 语素的分类

这里讲的语素是指不独立的语素,因为独立的语素是词。不独立的语素是构词成分,可以分为词根和语缀。词根又可以分为名词性词根,动词性词根以及其他。词根的分类主要还是要看它在古汉语里的用法。语缀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关于语缀还有能产与不能产的分别,即活与死的分别,比如“:性”可以造新词“女性”,但是“初”就不能讲“初十一”。

3. 短语分类

短语的分类可以按结构也可以按功能。按结构可以分为:并列式,主从式,主谓式和其他。按功能分为三种: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和其他。名词性短语又可以分为:基本名词短语,方位短语,动名词短语,D1短语,扩展了的名词短语。

短语还有几种特殊的情况,如“的字短语”,“主谓短语”,“四字语”。 4.

5. 句子的分类

一般人都认为语法单位,所以句子只有结构分类,没有功能分类。但是吕叔湘先生则认为,按照句子在段落里的功能来分类不是没有可能的。要是按照一个句子在一串句子里的作用和功能来分可以分为始发句和后续句。

三,结构

1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

在讲结构层次时,作者向们提供的方法是“直接成分分析法”。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四大类,即联合关系,主从关系,表述关系,附属关系。

2. 句子的结构和分析方法

句子的结构分析,即句法,是现代语法学的中心。我们要进行句子的结构分析首先要了解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有:主谓宾定状补六个成分。作者提出在我国比较通行的方法是先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种特别适用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即分阶层分析法,就是把短语定为词(或语素)和句子的中间站再进行分析。不联系结构关系来研究,光划分句子成分还是比较简单的。在分别讨论各种句子成分之前,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句子成分和词类分别的对应问题,一个是如何看待某些句法变化手段问题。比如说省略,判断句子是否有省略应该将句子放在大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就很容易判断出有没有用了。关于这个方法论,我联想到了我们在碰到句子的歧义问题时,同样可以结合整个语言环境。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有歧义的句子“来了十多个学校的老师”,假如语言的大环境是明了的话,其实在实际应用中并不会造成歧义。

4.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最后讲到了单句和复句的问题,作者给出了区分单句和复句三个因素:一,是否只有一个主谓结构;二,中间有没有关联词;三,中间有没有停顿。但是问题又不是这样的简单,在判断一个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是不能拿一个句子去和另一个句子去比较,所以问题比较麻烦。

接着,作者分析了一个简单的句子变复杂的三个途径:局部发达,添枝加叶,前后衔接。我们了解了句子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句子,简化句子。最后,作者给出了几种句子格式变化后的例子。并指出了汉语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怎样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尽的语句。 以上便是我看这本书的主要摘要。由于该书第一次出版是在1979年,所以有些在当时看来是错误的语法表达在随着社会的变化的过程中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变得合理了,比如:在该书P20页说到,我们可以说“脏衣服“但是不可以说“脏鞋”,而“脏鞋”一词在现在看来已经是一个常用词语了。

总的来说,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语法是具有很大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