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7:51: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曼曼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 要:公司治理是一种实现权利责任和利益在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合理分配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过程中要实现由微观到宏观的三个目标,即权利的相互制衡、决策的科学性以及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综合最大化。为了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公司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如完善的股权结构、合理的组织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而且还需要一系列的外部治理机制来提升公司整体的治理效率,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高层管理者人才市场以及一些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本文主要介绍了公司治理模式及公司治理结构,针对公司治理股权结构、激励约束机制及监督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 治理机制 股权结构 一、公司治理理论及治理模式

1.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是指两权分离下,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平衡,包含经理人与股东的逆向选择,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以及双方的监督。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三者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对立。首先,两权分离是指公司治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使得股东委托有能力的管理者经营企业,股东则作为出资人对经营状况进行监管和控制。其次,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是相反的,委托代理理论主要考虑了股东及管理者,由于委托人授权代理人进行公司的经营,所产生的风险却依然由委托人承担,因此,如何让代理人在公司治理中更加注重委托人和公司的利益是关键问题。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集合了多种对企业有影响的或者受到企业影响的力量,公司应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关注股东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公司的各种资源是由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提供,包括公司员工及小股东,因此应该公司治理的目标应该既实现大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这也有效预防企业出现隧道行为即大股东侵犯小股东的利益。从狭义上来讲,公司治理是要处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问题,因此公司治理被认为是公司的所有权安排,即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合理配置权利和相应的责任,使股东的投资回报能够最大化,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广义上的公司治理将治理主体扩展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超出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范围。

2.公司治理模式。一种治理的形成和发展通常受其自身的历史以及背景的影响,公司治理也不例外,其治理结构因其治理模式的不同而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家的历史传统、经济制度、市场环境、法律观念、哲学思维以及企业的目标。因此每种模式各有特点,所有者、经营者以及监督者的定位以及所反应的理念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治理模式有三种:外部控制主导型、内部控制主导型和家族控制主导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外部控制也称为市场控制,即市场在公司治理中占主导地位,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市场环境特征是:金融市场非常发达、股权分散、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低、拥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银行为其提供大量的贷款并与企业保持一定距离(银行不能持有公司的股份,也不能代理股东行使权力)、公司控制权市场活跃;在外部治理结构中,强调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通过宏观经济的分析和政策的引导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环境:资本流通性弱,证券市场不活跃,法人之间交叉持股现象比较普遍,控制权市场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公司负债比较高,银行在整个公司的运作以及治理中起着支配作用。在金融市场上,中介机构不发达,证券规则也只是禁止投机而不是集中在对信息披露的管制上。在控制权上,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由和公司具有稳定关系的内部人掌控;家族控制主导型就是家族在公司当中持有较多的股权,不仅拥有公司的所有权,而且参与公司经营,家族成员在整个公司的生产运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资本流动性相对较弱。家族企业虽然发展较为稳定,但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产品结构有时较为单一。另一方面,家庭关系的复杂化容易影响公司的股价,若公司一味任人唯亲,则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无论哪种治理模式都有其优势与缺陷,外部控制治理模式遵循市場规律,更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经理层在公司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加大了经理人员侵害股东利益的可能性,需要严格的外部治理的激励和约束。内部控制治理模式负债较多,容易受银行控制,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起到积极作用,但外部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却不够健全,一旦上市公司内部出现问题,就比较难发现和解决,另外股权的集中也促使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状况时有发生。家族治理模式不能一味地任人唯亲,而是要任人唯贤,这样才能不阻断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价值。因此,应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优化股权结构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基础。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中经常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通常是指国有股或个人股占比过重,股权制衡度较差。国有股占比过重容易导致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企业难以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另一方面,小股东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且容易出现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个人股占比过重更易衍生出“隧道行为”,即大股东通过不同渠道私自滥用公司资产,或制定对自己相对有利的政策而忽略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通过不公平的二次发行稀释其他股东的利益。大股东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侵占行为问题严重存在,导致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的信任度日益下降。

2.董事会、监事会监管力度有待加强。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主要负责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及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管,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及枢纽。有效的公司治理不仅要保证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的受托责任,同时还要实对公司的战略制定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管。监事会是受股东大会的委托,主要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理人,保障公司的有效运营,维护以公司为主体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监事会成员分为股东监事和员工监事。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中容易出现董事会成员及监事会成员与管理层成员交叉的现象,这种人员构成使得董事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法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监管且董事会专权现象严重,增强企业的经营风险;监事会的独立和专业化较为重要,一旦无法达到上述两项要求,则会限制监事会的有效监督。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导致监事会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监事会则不能发挥其有效监督的职能;独立董事未建立合理的机制,易流于形式化,不能发挥其应有职能。

3.激勵约束机制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通过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权三权分立形成的,需要建立分权制衡来防止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以及经营决策的重大失误,有效的公司治理致力于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矛盾,因此需建立一系列的激励约束机制对管理层的行为进行制约。若缺乏长期激励,经理人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提升公司的短期经营绩效,从而使得决策短期化,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若缺乏短期激励,经理人的积极性下降,容易产生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约束机制的缺乏则为上述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动机,监事会与董事会及管理层三者成员的交叉削弱了监管层的约束力度。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建议

1.优化股权结构。优化股权结构,使股权合理分置。股权比较集中的企业,避免“一股独大”的现象发生,合理稀释股权,提高股权制衡度,防止大股东作出独断的决策以侵犯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利于提升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聘请职业经理人,减少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逆向选择及利益冲突,相比与企业有关联的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受控力度相对较弱,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监督力度也容易相对加强。

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要加强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还要提升对经理人的激励,避免经理人只顾提升自身利益从而忽略公司利益。由于两权分离,经理层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并不完全一致,经理人员的行为很可能损害股东利益。要想避免这种情况,使二者利益协调,就要设计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使经理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协调一致。激励与惩罚机制要并用。惩罚机制设计的科学和合理并与激励机制配合使用,将会更有效的减少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

激励方面,完善薪酬结构体系。第一,在确定薪酬结构时,应由市场来主导,而不是行政指令化。第二,企业应该制定一系列合理的激励措施,对短期目标实行短期激励如金钱物质激励,而对长期目标实行长期激励如股权期权、参政升职等方面的激励,这样才能激发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对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实行年薪制与股权激励制结合,更有利于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掌控。第四,要重视物质激励。例如,利用股票、期权等方式来对经理人员进行激励,使其目标尽量与股东相一致。第五,要做好精神方面的激励。单纯的物质刺激有时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如果配以精神方面的激励,则会更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约束方面,第一,应该在企业内部明确划分职权,使董事与经理层的职位明确分开。要真正发挥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的作用,保证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中的负责人地位,确保独立董事的职能得到真正发挥。第二,要强化监事会监控职能,提高监事会在公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