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6:04: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模块链接】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Ⅱ专题一):土地制度 【学习要求】
了解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认识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识时势造英雄,英雄推动时势进步的观点。 【知识结构】
★参考《创新设计》P281“基础知识连线——北魏孝文帝改革”★ 【疑难解惑】
一、北魏为什么要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意义?
原因:当时,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为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政府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意义: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参考《创新设计》P281—282“重点难点”——问题二”) —————————————————————————————— 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所谓“均田”,不能理解为“平均土地”,只是将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进行有限度的授田、还田。受田农民对土地只有经营使用权,不准随意买卖;农民在获得使用土地权益的同时,要承担义务,从而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地主来说,他们的土地占有不受任何影响。对农民来说,由于有了小块土地耕种,徭役赋税相对较轻,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因此均田制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 二、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
作用: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拓展了祖国的疆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因为汉族在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处于领先地位。
【达标训练】 1、(2006·上海A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注意题干实际上提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词——“汉化”,所以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答案:C 2、(2008·江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⑴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答: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⑵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答: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⑶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答: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2008·广东高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