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2:14: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机密★启用前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6道大题,22道小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书的“体”与“用” 杨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等等围绕“读书”而来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性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功利性的诉求。全球化、经济发展、时代剧变、信息爆炸……人类遇到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变、复杂,各种困惑烦恼纠缠于心,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如何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读书。从实用功利性角度考量,读书有用,且利国利民、利人利己,善莫大焉。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实用功利性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这种读书实用论,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肯定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这意味着,读书是一种属人的活动或事情,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人们常说,“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读什么书。”也是此意。实质上也就是在讲读书与做人的道理: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从这种本体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1 / 12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这分明是“学而不思则殆”呀!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了四十却不惑了。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前者却是一定斤斤计较如落市井,必然就有“知见障”——带着一片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本体意义之所在吗?
(选自《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4日第02版) 1.下列对读书实用功利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各种纠缠于心的困惑、烦恼,利人利己。 B.读书能让人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利国利民。 C.读书可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可以让人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D.读书靠“书中自有千钟粟”等来激励,这样可能会美育人们狭隘的读书观。 2.下列对读书“用”与“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的功用性功能,读书的“体”则是指读书的根本意义。 B.“要读书”是受功利之“用”的诉求驱使的,“好读书”要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 C.“要读书”应勤读“五经”,衡量得失;“好读书”是读“闲书”,兴之所至,随性自然。
D.“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斤斤计较; “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往往不执着于书。
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读书是现代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或生存方式。 B.读书可从“体”和“用”两个层面理解,过分强调“用”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 C.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以此来理解读书才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D.“好读书,不求甚解”体现了陶渊明读书的功利性,作者对其是持批评态度的。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8题。
2 / 12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察品类之盛 盛:繁多 ...B.不知老之将至 至:极点 .C.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D.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
5.下列选择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不拘于时,学于余 ..
B.及其所之既倦 其孰能讥之乎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有四个方面的原因:聚会人员众多,聚会地点环境优美,聚会活动高雅有趣,聚会之时天气清朗。
B.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排斥是所有人共有的感情,他提出“一死生为虚诞”的观点与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是一致的。
C.综观全篇,作者先喜后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顿挫抑扬之美。
D.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奇特精警,很好地表现了富有哲理的思辨内容。
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 / 12
(1)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分)
译文:
(2)死生亦大矣。(2分)
译文: 三、 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分)
9.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 (《诗经·卫风·氓》)
(2).剑阁峥嵘而崔嵬, , 。 (李白《蜀道难》) (3).莫道不销魂, , 。 (李清照《醉花阴》)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 。(苏轼《赤壁赋》)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4分)
塞下曲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②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分铜虎符和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②玉关:玉门关。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 诗。诗歌描绘了边地艰苦激烈的战斗生活,抒发了将士们 的情怀。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分)
方寸田园 琦君
①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②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
4 / 12
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的“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究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③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倘佯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
④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⑤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⑥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
5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