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7 21:17: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学理论教程
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唯心主义创始人
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觉”说
3、 文学社会学 孟子“知人论世”说
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
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1790)
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的诞生和发展 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1、康德
(1781)
《实践理性批判》
(1780)
《判断力批判》
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2、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哲学》、《美学》等 3、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6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者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一、 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文学理论教程
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哲学原理》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文学的审美特征
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会意识形态;特殊性的一面: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5、艺术交往论
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二编 文学活动 本观念 1、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第三章、文学做为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建设
“对象化”;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称。
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人学” 一、 世界 2、文学反映论 在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
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 文艺摹仿说
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文艺摹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过程;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过程中,作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的摹仿上来立论的。如德谟克生产。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利特。 西方传统:
7
文学理论教程
柏拉图: 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
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二、作者 艺术等
“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
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中国传统: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读者相应的感受。 1、中国传统 “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形于叹咏者。” 2、 西方传统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
《周易?系辞下》“观物取象”:白居易
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
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灵的表现。华兹华斯:“诗是
8
文学理论教程
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 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
程。” 三、作品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1.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 “文
“陌生化”效果
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2、英美新批评
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9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
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形式主义文论
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学性”
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者的意义
正常人看来混乱不整和隐蔽3、结构主义
文学理论教程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 语言与言语/序与序列等 四、读者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伊瑟尔:
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
内在转变
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去召唤
五、文学活动是一个交往结构(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 马克思:“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
哈贝马斯:“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
10
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
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动的性质(活动与文学活动) 提出“隐含的读者” ,开启1、生命活动:动物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