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及启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22:25: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及启示

作者:王诗琪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

摘 要:本文主要梳理了历朝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并结合历史的发展分析其利弊,为设立更有效的官吏选拔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官吏选拔;科举制;考核制度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 一、导论

古人云:“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人才之于国家无疑是巨大的宝库,古往今来历代统治者为充分开发这一宝库制定了不同的官吏选拔制度来适应其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要求。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各王朝的选拔制度,发掘其中的问题和可取之处,以供参考。 二、历朝重要官吏选拔制度的介绍 (一)先秦:世官制

何为世官制,顾名思义就是世代为官,官员家族有沿袭官职的权利,但世官不代表世代担任同一职位。如此制度下,政府选拔官吏的群体就是世族,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

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宗法制。血缘关系在先秦备受重视,因宗法制的存在先秦形成了“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局面。选官制度自然也格外注重家族和血缘的条件,故而采用了这种世卿世禄制。

(二)汉朝:察举制

察举制最初起源于春秋,地方官员察举辖区内的人才并逐级上报到国君面前。战国时期这种举荐人才的现象有了进一步发展。地方官员每年必须向中央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经由中央相应部门和皇帝考核后进行任命。汉代时,这种现象逐渐成型形成察举制。汉代察举制最初是因为刘邦下令各郡各国推举贤才来帮助其治国立世。发展到惠帝、吕后时期,察举开始有了科目包括孝廉,明经,光禄,茂才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汉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主要方法为:丞相,共卿,郡国官员等负责向中央发掘和推举一些人才,皇帝决定考试科目,丞相与九卿等对举荐者进行考察策试,根据对策的情况进行官职任命或者选入郎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个地区选拔出来的人才和官员进行审核的人。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一般是德隆望尊且在中央任职的人担任。所谓九品,就是品级。源自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方法就是先由各郡推选人才,小中正再协助大中正进行品评,最后吏部根据品评进行官职的任免,升迁和罢黜。品评的内容是三个:家世,行状,定品。家世就是家庭背景,行状是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定品就是确定品级,值得注意的是,定品原则上的重要依据是行状,家世只是辅助,但晋以后因为世家门阀的壮大就变成了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这便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四)隋唐:科举制

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大多是依照门第,而各个地位高的士族门阀出现了腐败现象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导致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分裂越发严重,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同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均田制的实行,中小地主的势力增长,都导致隋朝急需变革考试制度,于是隋文帝分科取士,后来慢慢演变成了科举制。唐代对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将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并扩大了录取人数。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后来增加了殿试,进一步完善了科举的制度性。明清时期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定为四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参试者需逐级参考,考过某一级别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形式主要为八股文。某种程度上通过文化专制巩固了君主专制,但思维的僵化和空谈之风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长期的重道轻器使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以至于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三、官吏选拔制度的积极意义 (一)稳定社会秩序

一方面,官吏选拔制度关乎众多人的权益,一个适合当时社会状况的官吏選拔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先秦时期采用世官制,重要的原因就是先秦血缘意识强烈,分封制和宗法制将权力固定到贵族,贵族势力强大,出现家国同构的局面。为安抚贵族保全其权力,先秦采用世官制,此举为当时的政治安定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可通过规定选拔的标准和考察的内容控制人民的思想,实行愚民政策,维护政权的安定与国家的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实现社会的平等

以考试选官是相对客观的,科举考试以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对于人才选拔的操控,让百姓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激发了百姓做官与学习的热情。九品中正制的陨落一个极大的原因就是造成了士族把持权力的不平等局面,各阶级的权利极大的不平衡。科举制层层选拔,学识是其重要的考核标准,有效实现了阶级间权利的平等与平衡,从而使阶级流动性增强,缓解了阶级的固化,使平民百姓与中小地主阶级也能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促进了政治和思想的开放与多元。 (三)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

一个可行的制度会极大缩小选拔进程所消耗的时间,盲目选拔会浪费社会资源和极大的精力,无法及时解决人才的换代,极易导致青黄不接的现象。制定一个制度,各官员按照制度严格选官,可防止官员自我选拔人才所导致的低效率与人才的流失与滥选。如科举制,各官员只需按照考试成绩逐个录取,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分内之事,整个流程分工详细,简单清晰,可行度极高,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 四、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启示

(一)过分要求社会稳定会导致思维的僵化

社会稳定的前提是人民的价值观与君王所需要的价值观一致。程朱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强调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与君主的要求一致。于是明清科举制将程朱理学作为考试内容。众多学子潜心钻研程朱理学,应试现象极为严重,导致思维局限其中,无法创新,出现思维的僵化与空谈心性,选拔出来的人才无非是空知晓死知识,不知如何做官保一方平安更不知如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花瓶。所以制定官吏选拔制度时,不应该只关注于愚民与社会稳定,要适当培养学子的创新意识,形成开放活跃的思想氛围,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过分强调平等会导致政治的混乱

平等不等于均等,不能盲目将二者画上等号。若过分追求平等就会变成均等,均等会导致政治素养和知识水平低下的人进入国家管理层,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古代希腊的直接民主制就是均等的典型,最后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苏格拉底一代伟人含冤死去,希腊文明也逐渐走向了落寞。我们所探讨的平等,是在有能力管理国家这一基础上的平等。若简单地均等选拔人才不仅会影响民众学习的热情,更会让国家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历史倒退的局面。所以我们在制定选拔制度时要特别注意平等与均等的区别。 (三)过分追求效率会导致制度存在漏洞

要一个制度的效率高,归根结底就是要制度简单可行,但简单的制度往往会带来漏洞。从古至今,考试作弊的现象比比皆是,虽然历朝历代都针对考试的舞弊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