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才济济 灿烂辉煌:——明清竹刻名家和他们的竹雕笔筒-精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4:55: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才济济 灿烂辉煌:——明清竹刻名

家和他们的竹雕笔筒

自明代以来,作为文房用具的笔墨纸砚等,也随着文人风气渐盛而兴。其中始见于明嘉靖后,为搁置毛笔专用的“文房第五宝”——笔筒,当属最迟者,是雅舍、书斋案几的必备陈设器具。进入明末清初后,笔筒日益普及,其材质亦现多样,有见竹、瓷、木、漆、玉等诸种,制作工艺愈趋精细。竹雕器作为笔筒之大宗,以其材质虚心劲节之性颇合文人雅趣,常用于表现文人隐逸之情怀。其时,竹刻名家辈出,竹雕笔筒亦为世人推崇,可谓繁盛一时。Dylw. net

明代的嘉定派竹刻名家和名作

被誉为“嘉定竹刻之父”的朱鹤,为嘉定派竹刻创始人。其字子鸣,号松邻,是活跃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书画家和竹刻家。他善诗书画,精于雕镂,并在“北宗”的雕刻之中糅合了“南宗画派”技法,从而独创了深刻一法。他还常以笔法进行雕镂,且可于细小的竹木上,随意雕刻精美的纹饰,作品古朴高雅。朱鹤的传世之作绝少,今南京博物院藏有其作“竹雕松鹤笔筒”(图1)。该竹根雕成的笔筒,有松、竹、鹤、梅等纹饰刻于筒身,雕刻细腻,写实逼真。

朱鹤之子朱缨(1520—1587),是嘉定派竹刻的一位承上启下者。而朱鹤之孙、朱缨之子朱稚征(号三松,上海嘉定人),则活跃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对明代竹刻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嘉定竹刻技法大备,声名显赫。所刻笔筒、臂搁、香筒等物在当时便是极珍贵的珍玩,嘉靖帝对朱三松的作品也是情有独钟,尝题“传神只作萧疏笔,经久由来以朴存”。

在“嘉定三朱”中,朱稚征的传世作品较朱鹤、朱缨略多。如故宫博物院的两件藏品。一件是高9.9厘米、口径最大13.6厘米、底径最大8厘米的“竹雕人物笔筒”(图2)。笔筒的技法采用了高浮雕和镂雕结合,以简练的刀法雕刻了松下老人对弈的图案,所刻人物神形兼备。另一件是高13.7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10.5厘米的“竹雕春菜笔筒”(图3);笔筒筒身纹饰婉转流畅,运笔如刀,玲珑剔透,笔意深峻,颇见功力。又如明万历四十三年朱稚征作,高14.8厘米、口径

7.6厘米的上海博物馆藏品“竹雕高士图笔筒”(图4);作品镂空雕刻,人物高浮雕,在有限的平面上充分表现人物景物的立体感。 于明万历、天启年间活跃的,还有字仲旭、禹门,号禹川的沈大生。身为嘉定人的他精通医术,诗画俱洒脱不凡。沈大生与兄沈汉川并传朱氏竹雕深刻之工,尽得其法。现传世的有高14.9厘米、口径15.5×13.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竹雕庭院读书图笔筒”(图5)。笔筒参酌了高浮雕、透雕、浅浮雕三种技法,且平刀、圆刀融合互见。特别是笔筒中疏密、虚实和曲直,以及繁简、刚柔、轻重等要素的对比,强烈分明,充实丰富。

清早期的嘉定派竹刻名家和名作

清康熙年间,嘉定马陆村有一封氏竹刻家族,形成了以竹刻圆雕为主的重要流派。家族中以封锡爵(字晋侯)、封锡禄、封锡璋(字汉侯)兄弟三人,成就最高,号称“封氏三鼎足”。其中老二封锡禄最为杰出,人称“竹刻王”。

封锡禄字义侯,晚号廉痴,世居嘉定城南。他擅长竹根人物圆雕,上承朱氏“三松派”,但能刻意经营,自立风采。其存世的笔筒不多,故宫博物院藏有高15.1厘米、筒径10厘米的其作“竹雕人物笔筒”(图6)。笔筒以去地高浮雕技法表现松溪赏月的情景,其刀法老辣,可见封锡禄技艺的过人之处。

清顺治、康熙年间,为嘉定竹刻的璀璨期。吴之璠作为领军人物,《竹人录》称其作“秀媚遒劲,为识者所珍”。乾隆皇帝曾亲自题诗赞其高超技艺,并让匠师刻于吴之璠的作品上。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他早年在故乡刻竹,师法“三朱”,工画人物花鸟,书法秀媚犹劲,尤以竹刻擅名。他多用深浮雕或透雕,人称“三朱之后嘉定竹刻第一名手”。

由于乾隆皇帝的推崇,朝野上下掀起了“吴之璠热”,故其传世馆藏较为丰富。既有故宫博物院藏,高15.2厘米、口径10.5厘米的“竹雕对弈图笔筒” (图7),和高14.5厘米、筒径11.4厘米的“竹雕御题刘海戏蟾图笔筒”(图8),以及高15.2厘米、筒径7.4厘米的“竹雕松荫高士笔筒”(图9);又有上海博物馆藏,高15.4厘米、口径12.4厘米的“竹雕二乔并读图笔筒”(图10)。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15.4厘米、口径7.4厘米的“牧马图笔筒”(图11);其筒壁浮雕一马

仰卧翻滚,旁一养马的马夫,马张目露齿,掀鼻仰首,鬃鬣及尾毛四散,作腰腿用力滚转的姿态,充满动感。

嘉定派与吴之璠齐名的竹刻家,是字晋瞻,号芷岩、雪樵等的周颢(1685—1773)。他在朱氏刻竹的基础上,独出心裁,新意迭出。其一般采用浅浮雕、平刻为主的技法,一变前法地不借画稿,而是直接在竹筒或竹片上,以刀代笔刻出画面纹饰,从而独创了“凹凸皴法”。如上海博物馆藏其作“竹刻松壑云泉图笔筒”(图12)。笔筒作于清乾隆九年(1744),高14.9厘米、口径11.5厘米。作品构图满密而繁复,洋溢着生机勃勃之气。作为周颢竹刻山水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出他刻竹有继承有发展,“朱、沈一灯隐隐相继,而又神明变通乎其间”的独到成就。

特别是他在竹壁上刻出的竹石图,自然流畅,极富笔情墨趣。以上海博物馆藏其作“竹刻竹石图笔筒”(图13)为例。其高12.4厘米、口径5.3厘米。一刀剜出的山石、屈铁的竹叶、苍劲的竹枝,意境清轻,生动浑成。此直接刻竹的“南宗”画法,于当时首屈一指。故《竹人录》将周颢比作“诗圣”杜甫,赞誉他是清代竹刻上“开创新法第一人”。 盖与周颢并称的,是以艺名扬中外的沈全林。其字榕盘,晚号西池老人,嘉定人。他画花鸟草虫,无不工妙,工刻花鸟于竹玩。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竹雕草虫白菜图笔筒”(图14)。平面向内深刻表现纹饰的立体感,体现了沈全林作品的特点。

清中后期的嘉定派竹刻 名家和名作

时至清代中期,嘉定派竹刻继续名家辈出,成熟发展。在大量涌现出的名家中,最为突出的当为竹刻家邓孚嘉之子,有“乾隆朝嘉定竹器刻字第一高手”之誉的邓渭(1736—1795年)。其字得璜、德璜,号云樵山人。他自幼师承家学,擅长刻竹和治印。竹刻工薄地阳文,又善刻行楷,字迹秀丽。今上海博物馆藏有他在清嘉庆元年(1796)的作品“竹刻行书赤壁赋笔筒”(图15)。其高11.1厘米,口径5.6厘米。笔筒刀法细腻圆顺,字底洁净,神采照人。

佼佼者中,还有清中期活跃的马国珍、秦时敏、徐裕基等。其中马国珍字鸣玉,号珂亭,嘉定人。他善刻竹,工镌花鸟、山水。如上海博物馆藏他的两件作品。其一为高14.5厘米,口径8厘米的“竹雕兰亭高会图笔筒”(图16)。其二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作,高15厘米,口径12.2×8.6厘米的“竹雕春圆夜宴图笔筒”(图17)。两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