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0:40: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地球科学概论

虫。

18、近代火山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A)

A、大西洋海岭火山带;B、印度洋海岭火山带;C、南大洋火山带;D、海底平顶山。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45分)

1、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5分)

答案要点: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风化作用包括三种类型: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机械风化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水的物态变化(水的冻结与融化以及盐晶体的生长)、岩石的释重以及正在生长的植物根的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是岩石的化学分解,主要包括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等重要的化学反应。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新陈代谢产物及尸体腐烂分解产物与岩石中矿物的化学元素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使原矿物或岩石破坏的过程。

6

地球科学概论

2、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5分)。 答案要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分为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板块边缘构造活动性很强烈;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3、简述地震和世界地震的分布规律。(5分) 答: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地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所以地震的分布受板块边界的控制,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4、 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成因(5分) 答案要点:角度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其间存在着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地层形成后,发生地壳运动,原有的地层褶皱上升,岩石受到风化、剥

7

地球科学概论

蚀,造成地层缺失;然后,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上下地层间以一定的角度斜交,同样存在沉积间断。

5、 简述地壳中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5分) 答案要点:岩浆岩、变质岩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形成沉积物,再经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先成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地下深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先形成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地下发生熔融,形成岩浆,岩浆沿着地球内部的薄弱带向上运移,在地表或地下凝结形成岩浆岩。 6、简述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划分和特点(15分)。

7、试述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所反映的构造运动。(5分) 答案要点: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若两者之间相互平行,称为平行不整合,若两者之间不平行,称为角度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所反映的构造运动:下沉(沉

8

地球科学概论

积))—整体抬升— 剥蚀— 再次下沉并沉积。 角度不整合所反映的构造运动:下沉(沉积)—抬升并变形 (掀斜或褶皱)—剥蚀—再次下沉和沉积。

平行不整合往往与造陆运动相关;角度不整合往往与造山运动相连。

二、归类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将下列各种地质现象相对应地归入矿物、岩石、构造变形中。

金刚石、泥岩、地震带、褶皱、地震、灰岩、白云母、花岗岩、正断层、斜长石、方解石、大理岩、石英、玄武岩、节理。

1).矿 物: 金刚石 、白云母 、斜长石 、石英 、方解石 ;

2).岩 石: 泥岩、灰岩、花岗岩、大理岩、玄武岩 ;

3).构造变形:地震带、褶皱、地震、正断层、节理

2.下列岩石圈运动判断的依据哪些可能属

9

地球科学概论

于水平运动判断的依据,哪些可能属于垂直运动判断的依据?

河流阶地、夷平面、海底平顶山、古地磁、平行不整合接触

1).垂直变位判断依据为:

河流阶地、夷平面、平行不整合接触;

2).水平变位判断依据为:海底平顶山、古地磁 。

二、判断是非(每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⒈矿物的物理性质仅由其物质组成所决定。(×) ⒉磁偏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磁轴之间的夹角。(×)

⒊海岸线是陆壳与洋壳的分界线。(×) ⒋承压水是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重力水。(√)

⒌岩石圈包括软流圈之上的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⒍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

⒎地下水的剥蚀作用以机械方式为主。(×) ⒏片岩的变质程度比板岩高。(√)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