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失业原因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3 18:41: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大学毕业生失业原因分析:

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

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2. 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造成大

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它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

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3. 大城市的吸引力。根据社会学家芒福德的观点,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体,

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特别是大城市经济社会不断

发展,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目前,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其经济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与一些小城镇或西部的城市相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当然会尽可能地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区就业。课题组研究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中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另外,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客观影响,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这无疑更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以北京为例,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在其巨大的吸引力感召下,京内外的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在北京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去外地工作则会增加发展风险,因此更愿意在北京工作。

4. 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使我国大学入

学率在短短七八年内达到了21%,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按照国际标准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因此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

通劳动者的行列。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要求地方党委、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体制,建立责任明确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与运行机制,采取各项措施扫除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使大学毕业生尽快地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或者尽快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越是人才饱和的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前去择业的就越多,反之,越是急需人才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农村越难招到人才。\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落后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宁可在大城市里做\漂一族\,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5. 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差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多体制

性阻碍,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赶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而对能够作为初级工人、高中和职专毕业生的需求却有增无减。这说明,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量接受了大学教育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尴尬局面。此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因致力求全而有部分雷同。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社会化,实行自主择业,但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招生部门只按照办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基本条件负责招生,这就造成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大量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

6.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

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失业的种类和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失业;经济学模型;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了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问题。这是否说明,造成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太多呢?但是从与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与我国的比较来看,这一结论显然不成立。那么,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供求不平衡导致的失业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网(本季度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数据是由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广东、海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云南、陕西、青海、宁夏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沈阳、哈尔滨、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广州、深圳、西安10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合肥、南昌、南宁、贵阳、兰州5个省会城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提供。

由图1可以看出,2005年,2006年,2007年全国人才市场上总供给是总需求的两倍以上,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由图2可以看出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人才市场部分专业,同样供给大于需求,有些专业如财会,供求比达到3.02:1.如此激烈的竞争必然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以至失业。从这里可以看出,供求失衡体现在两个方面: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图1图2显示的共同特征为:在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是大于需求的。下面我们结合图3就因供求不平衡所造成的失业进行分析。在劳动力市场上,实际工资的高低决定了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而劳动力有效供给数量又影响着工资的高低。如图3,在工资为w1时,劳动力有效供给量为Q1,供求平衡,平衡点为E。当由于某种原因(如大学扩招等)劳动力有效供给量突然增加,使供给曲线从S1移动到S2,而需求曲线未变,新的供求平衡为E2,此时的有效劳动力供给量为Q2,工资降为W2。而实际上,一方面企业短期内不可能提供更多的有效职位;另一方面,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不可能大幅度下降,也就是新的平衡并没有形成,实际的平衡点存在于Q1Q2之间,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将有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动力供给是无效的,他们也就构成了失业者。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存在着滞后性。冷热门专业在大学的交替出现所造成的大学毕业生失业就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滞后性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热门专业的职位求职者远大于岗位数,而冷门专业岗位却少人问津。现在我们结合下图分析冷热门专业的交替是如何造成失业的

如图4,假设某一冷门专业的劳动力在某年的供给量为Q1,供求平衡点为E,由于需求大于供给,企业为了得到这一专业的人才愿意支付高于劳动者实际期望W0的工资——`W2,受这一因素影响,第二年(或下个就业期),这一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劳动力供给量迅速升至Q2,供给大于需求,这时企业便可以以较低的工资W3雇佣到这个专业的人才。如果W3与大学毕业生的预期工资相差很大,那么他们可能不会选择就业,继续寻找或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就构成一个失业群体Q2Q3。如此循环劳动力市场逐渐接近平衡。

如图5,在劳动力市场上,某年具有某冷门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为Q1,供求平衡点为E,小于企业需求量,这时企业会以W2的工资雇佣此类毕业生,而在W2的工资水平下,劳动力的供给量为Q3,即在随后的毕业生里希望具有此专业背景的人数上升,冷门专业成为热门专业。而Q3点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企业需求量,工资降为W0,来不及转行又不愿意接受此工资标准的毕业生就成了失业者,失业数量为Q2Q3,工资的降低,也使此专业毕业生的供给量下降,热门变冷门,如此循环,供给量与工资波动偏离幅度越来越大,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如图4,某冷门专业的供给量为Q1,供求平衡点为E,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企业愿意支付W2的工资,而在W2,劳动力的愿意供给为Q2,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这一冷门专业,冷门变热门;而在Q2企业所支付的工资会降为W1,不愿接受此工资标准的求职者会放弃就业,沦为失业者,失业的数量为Q2Q3。W1工资下的劳动力供给减至Q1,热门变冷门,如此循环,当某专业出现拥挤的时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合理等方面。我国目前的工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很高。这样的产业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人的供给与需求错位,市场上对普通素质劳动力需求旺盛,而对大学生的需求严重不足。西部的一个岗位问津者寥寥,而东部同样的一个岗位求职者趋之若鹜;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广大的基层招不到合适的人。

表面上看大学生失业似乎是供大于求了,然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许多行业人才短缺,比如仅护士行业人才缺口达142万人。同时各类高级技工,科研人员方面的人才尤其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