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探究东西方家庭价值观差异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4 7:20: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探究东西方家庭价值观差异

作者:吴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

摘 要:母女情感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描述了四对母女之间耐人寻味的关系,经历了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这不仅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兼容,也从一定的侧面折射出东西方世界普遍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矛盾冲突;家庭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02

谭恩美是一位颇具影响和声誉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喜福会》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就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随后被拍成电影,引发了很多共鸣和讨论。与其书中的很多人物一样,谭恩美也是第二代华裔,成长于传统的中国家庭却接受了美国式教育,因此,相较于其他作家,她的作品中多了不少反映文化冲突和差异的元素。另外,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关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她突出呈现和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两种异质文化摩擦和碰撞的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母女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母亲与女儿之间微妙的关系发展过程,从中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家庭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体现。

这部小说以作家外婆和母亲的经历为蓝本,描写了中国式的母亲与美国化的女儿的一系列情感纠葛。叙事结构有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四个故事组成,分别由四对母女来叙述。 一.《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矛盾和调和 1. 母女间的冲突与矛盾

在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主要是通过众多细节表现出来的。中国的母亲们背井离乡奔赴千里之外的美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无限希望,“她一出世就是在美国, 讲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 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1]孩子就是她们实现自己理想和愿望的载体,每一位母亲都可谓倾尽全力对孩子进行培养。文中的一位母亲吴素云的愿望是将女儿吴精美培养成出类拔萃的钢琴家,她给好几户人家做清洁工。再看另一位母亲龚琳达,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一生完美无缺”,为了把女儿薇弗莱培养成象棋大师也是费了极大的心血与气力。但事与愿违,母亲们对孩子们的严格教育与管束, 在女儿们看来是“挑剔出种种的不足与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陷”,认为“对别人太苛刻,那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2]母亲们这种中国式的传统苛刻的教育方法与女儿们宣扬个性和自由的西方文化思想犹如磁极的两端,激烈排斥永不相容。吴素云的女儿吴精美不但不配合妈妈的安排去学琴,还公然宣称“我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又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3]文中的另外一位女儿薇弗莱十分反对母亲在众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棋艺,无法理解甚至十分厌烦母亲对于女儿的自豪感,并认为那全是她个人的本领。当她看到母亲到处炫耀她的棋艺时,对其母说道:“如果你想炫耀的话,为什么不自己学下棋呢?”从这里不难看出正是东西方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冲突造成了小说中母女关系的紧张。 2. 母女间的理解和融合

随着女儿们年纪的增长,她们开始逐渐理解母亲生活的艰辛,并且开始理性的思考自己与母亲们的关系。“谭恩美小说中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中的中国母亲,她们虽然与已经美国化的女儿们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她们却是两种文化的参照系,是女儿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求助对象。”[4]当许露丝的婚姻遭遇危机,甚至在面对离婚都不敢争取权利时,母亲许安梅既感到痛心疾首,又不得不以自己的经历去鼓励女儿赢得自尊和权利,重拾生活的信心。她这样跟女儿说道:“我并不是要挽回你的婚姻,但至少,你自己,也应该大声说几句什么。”[5]她真心希望女儿抛弃恐惧,振作起来。露丝也的确从母亲的言语中受到了鼓励,感受到了母亲深沉而悠远的爱,这也使得她下定决心去勇敢面对婚姻并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同样的母女和解也发生在其他几对母女之间。吴精美最终同意参加“喜福会”的活动,开始一点点的从牌友那里接触到中国文化,并由此逐步加深了对母亲的了解。从那时起,她找出了母亲送给她的玉佩并开始贴身佩戴,这象征着母女间矛盾的和解。 二.母女关系与家庭价值观的联系

家庭价值观可以说是个人对于家庭事务所抱有的一种观点、态度或信念,也是一个评价家庭意义与目的及理想家庭的标准,并影响着个人经营家庭生活与家庭相关事务的决定。因此,凡是与家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属关系及其他家庭或婚姻事务相关的观点、态度以及信念,都属于家庭价值观。[6]母女关系是家庭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环节,《喜福会》这部小说中与母女相关的生活冲突和亲情琐事,无不从各个方面折射着家庭价值观的反映。

1. 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家庭单位里,子女始终是从属于父母的地位。父母有权为他们做出重大决定,安排学习、婚姻和其他方面的生活。《喜福会》中的母亲们也正是如此,她们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旧时代,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物质条件十分匮乏。而当她们远渡重洋并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后,理所应当的希望为女儿们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同时,她们也希望按照自己理想中的范本来规划女儿们的未来。因为在她们的心中,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就好似自己的附属品,自己完全能够塑造她们,潜意识里亦不希望她们去独立地选择生活方式。然而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深受民权运动的影响,个人主义已然成为生活追求。另外,在注重人权的西方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界,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也更加趋于平等。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她们更向往西方文明中的自由和个性。女儿们在中国性格和美国环境这两者之间无法平衡,甚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种文化的冲突使得母女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7]母亲将子女看成自己一部分并与努力以孩子为荣的东方思想与女儿思维中的西方个人主义原则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母女关系紧张的局面。

2. 家庭中男性与女性角色和定位的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为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或享有一定成就,而女性应留守家庭并管理家务、教育子女,也就是俗语有云“相夫教子”。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使得中国母亲习惯将子女看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将自己那些不得圆满的追求和理想强行赋予在孩子们的身上。这主要表现在母亲对孩子们的生活干涉过多,让深受美国主流文化影响的子女们难以接受。在西方人看来,东方女性既是优雅美丽的,又是软弱无能的,她们需要男性尤其是西方男性的扶助和救赎。小说中那些在美国长大并深受西方教育影响的女儿们崇尚独立呼吁平等,她们背负着这双重身份,在生活的现实中迈着沉重的步伐。正如艾米林所说,新移民和美国出生的中国人都被夹在两个世界之间。他们的面部特征道出了一个事实——他们的种族是亚洲,但经过教育、选择或出身,他们又是美国人。[8]文中特德有外遇提出离婚时,许露丝内心充满纠结,自己多年以来在丈夫面前扮演的忠贞顺从忍让谦和的东方女性的典型形象已然受到了婚姻面临解体的严峻挑战,内心对于公平和自由的渴望不断冲击着自有的价值体系。起初她内心彷徨也优柔寡断,甚至不敢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之下,才逐步拾起勇气和信心。对有种族歧视的公婆以牙还牙,也斥责了丈夫的丑恶行径,最终挥别错误的婚姻,开始忠于自我的新生活。 三.结语

作家谭恩美结合自己华裔的背景和亲身经历在《喜福会》这部小说中向读者展现了母女关系的主题,并通过母女两代人在生活方方面面所反映出来的矛盾冲突和最终走到互相理解相互融合的境地,折射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对立面和兼容面。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家庭生活中切实的表现为中美乃至于东西方家庭价值观方面的不同,而这些差异也是文中着力描述的母女关系起起伏伏的根源所在。作为普通读者和文学研究者,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文化根源,更有助于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并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2][3][5] 谭恩美. 程乃珊等译. 喜福会[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宋占春. 从冲突到融合------论谭恩美《接骨师的女儿》中的母女关系[J]. 科技信息,2010(7)

[6] 石红丽. 从《推手》看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J]. 名作欣赏.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