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0 15:18: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幼儿美术欣赏中范画应用的问题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是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及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欣赏,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审美评价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而将欣赏教育与绘画活动相结合,在激发幼儿审美兴趣开阔儿童审美视野的基础上,让幼儿进行创作表达是被很多幼儿教师采用的美术教学形式。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欣赏和绘画活动中对美术作品“范画”的使用问题。
当前很多幼儿老师对“范画”持有很多困惑,比如:是否需要范画作为教学支持,范画的呈现是否会阻碍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对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如何选取合适的范画,范画在一节课中什么时候呈现比较好,教师该如何利用范画对孩子进行审美引导等等。这些问题之前可能在灌输式的美术教育时被掩藏起来了,随着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以儿童为中心观念的深化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在美术教育上,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尊重儿童的感觉与经验,发展儿童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一、从儿童审美心理过程谈范画的重要性
关于范画是否应该提供的问题应该回溯到儿童欣赏与绘画心理过程的探究,只有明确儿童的心理活动如何才能进一步探讨范画是否有存在的价值。
首先学前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个阶段:准备阶、实现阶段和效应阶段。在准备阶段,主要是指幼儿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上面,从而充分的感受作品。这时需要教师采取形式新颖、活泼生动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因此,在一个欣赏活动开始时出示一幅儿童可理解和可接受的作品展开活动是可以的。因为幼儿美术欣赏的对象不仅仅是绘画,还包括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自然景物、儿童自己的美术作品等,所以范画并不是要拘泥于“画”。
美术欣赏过程的实现阶段就是感受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多种因素的融合。儿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用视觉器官获得关于欣赏对象的形式和内容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审美经验结合起来伴随移情和想象进行理解。最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进行审美判断。简言之就是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和结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与评价。
儿童绘画创作的心理过程包括艺术视知觉阶段、艺术体验与反思阶段和艺术表达阶段。艺术视知觉阶段是给幼儿充分感受审美对象,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在欣赏活动中出示范画与绘画活动结合,可以很好的发挥欣赏活动在调动幼儿已有审美经验的作用。
二、挑选适合儿童欣赏的范画
美术欣赏教育活动选取适当的作品对于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调动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如何挑选适合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活动内容呢? (一)要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作品
以学前儿童的绘画为例,其发展遵循着从涂鸦期(1.5~3.5岁)到象征期(3.5~5岁)再到图式期(5~7岁)的规律。涂鸦期的儿童美术教育应该简单有趣,让孩子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重在手的操作体验;象征期的美术教育内容应该为其提供结构简单,色彩鲜明,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物体;图式期的儿童美术内容着重是为他们提供重要而有意义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视觉经验,提供有利于表现的绘画形式语言。
(二)选择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样的美术欣赏内容
教师要为儿童选择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样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这些欣赏的对象,不仅应该有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大师的艺术作品,还应该有民间艺术作品,尤其是本民族的民间艺术作品。如民间艺术皮影戏、泥塑、剪纸、玩具(如布老虎),还可以有工艺美术作品(如服饰品),年画,节日环境布置等,为的是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儿童感受美、欣赏美的意识和能力。
(三)选择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美术欣赏内容
为儿童选择的美术作品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能够正确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激发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优美,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美感。
对于抽象作品,虽然没有真实的物体形象,但独特的视觉形象却是最容易被儿童所理解接受和欣赏的。欣赏这些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做基础,是完全靠一种直觉,儿童尚完好地保存着人类的本能和直觉。同时正因为儿童的知识经验少,思维框框也少,所以他们面对抽象作品的阻碍也少,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和创作,更容易与这些作品默契和相通。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洛可可的《会聚:第10号》等部分现代派艺术大师的抽象作品。 对于写实作品,儿童对作品的理解受到他们已有的经验的限制,所以在欣赏过程中不必要求孩子的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完全一致。教师在选择这类作品时要注意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的接近,动物画是儿童比较喜欢的类型。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牧牛图》、吴作人的《熊猫竹石图》等。
还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些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具有较强情感表现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造型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儿童在前两部分欣赏中所获得审美经验会在这部分欣赏过程中得到发挥和检验。如中国傅抱石的山水画,吴冠中的线条画,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星月夜》,修拉的《大碗岛上的星期天》,卢梭的《丛林组画》等作品。
三、在发展绘画技能与培养创造力之间寻找平衡
我们说在绘画活动中教给幼儿简单的技能技巧和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是统一而非矛盾的。儿童的创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活动的目标强调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要素进行平面表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对较小年龄班的儿童来说老师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示范不是简单注入式的而是在游戏性的练习活动中逐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