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10:45: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总是固执地抵抗,它是僵化的,不可逆转的,不可改正的态度,它基于错误的判断,或先入之见,是对别的群体或个人采取的否定的态度,这是一种不健康不合理的心态。 三、民族中心主义

(一)关于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是由两个希腊词ethnos和Kentron绢成,前者是民族的意思,后者是中心的意思。当某一个民族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民族中心主义就产生了。民族中心主义是指某个民族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当作对待其他民族的参照系;它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把自己与其他文化相隔离开来。可以讲,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文化、任何群体的成员都常常自觉和不自觉地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民族中心主义。

(二)民族中心主义与交际距离

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是很大的,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交际距离。这种态度会直接影响交际的方方面面,包括说话人对对方蔑视程度,以及说话人讲话的内容,说话的速度,说话所采用口气等等。交际距离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它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但我们会从某些言谈中感觉到它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交谈过程中我们对交际距离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些言辞手段的知觉。显而易见,民族/群体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恰恰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反面,即文化相对主义;也就是,一种文化中的行为只能用其自身的准则去理解和评价。这意味着,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只能用对方文化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作为标准来解释评价其行为。 四、心理环境

(一)隐私——控制及调节与他人交往的机制 隐私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存在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现实,只是它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有的文化通过物理环境调节隐私,有的文化则可能依靠心理机制调节或保护隐私权。隐私又可以包括大至群体的利益的保护,也可小到个人的私事和隐情。有的学者曾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solitude),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intimacy),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露隐私;(3)匿名(anonymity),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self-reserve),即指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二)群体和个人领域及领域行为

不同的文化的确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调节或控制自己的领域,或本民族的利益等。领域学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支配和使用领域的,有些人把某一领域称作为自己的地盘。实际上,个人领域是为了调节交际而对某一区域的个人化或私有化的结果,与其相关的行为称之为“领域行为” (三)社会关心及隐私侵犯

在美国文化中,年龄,工资,出身,宗教信仰,私人信件,日记,家庭关系,夫妻生活,私人友谊,以往的过失,特殊疾病,心理偏好,生理特征,个人嗜好,健康状态,婚恋史,身世,财产收入等无不被看作隐私。属于美国文化的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中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关切(social concern)。人们不经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忤,反而是天经地义,是关系亲密、相互关心的表示。 (四)调节隐私的心理机制

中国人常把感情,如喜怒哀乐、爱憎等情感以及个人态度等当作隐私,而对其隐私的处理是采用自我节制的心理压缩的方式。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态度深深地埋在心里,不暴露出来,以适应群体取向或达到社会和谐。即使在公众场合中,中国人也可能以沉默或其它形式来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人则使用物理环境来调节隐私,譬如,他们通过关闭的门来保护隐私,不论寝室,办公室,家庭中的卫生间还是书房的门都用来调节隐私,一旦门被关上,就自动传递出“请勿打扰”的信息。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 社会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一、交际情景

(一)关于交际情景

有效的交际不仅依靠对文化背景的认识,也离不开对它赖以生存的交际情景的认识,因为语码(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受制于交际情景,社会因素决定谁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怎样说,对谁说,为何目的等等。从社会语言学或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来分析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与情景的关系,情景与交际就不单纯是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了——人们用来交际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就成了整个世界这个语义符号系统的一部分,而语言符号系统又是其所属的整体系统的其余部分的编码系统和解码系统。 (二)交际情景的变量 1、交际参加者

指某一交际行为的参与者的身份,参加者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涉及的主要背景情况有: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政治,经济,宗教等。 2、交际目的

尽管语言能被用来为各种不同的目的服务,然而,交际目的不同,其语言的使用也会因目的而异。交际目的可能是社会职业型,社会文化型,专业或非专业型等。交际目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际。 3、交际场合

交际场合中最重要的是物理场合。物理场合又被分为空间场合和时间场合。在交际过程中,场合这一情景因素的作用,从来就不是中性或可有可无的。即使是在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相同的情况下,交际场合对交际行为的要求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4、交往关系

交往关系是主流文化内和跨文化交际中极为关键的情景变量,是构成情景适应性规则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社会关系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社会关系在决定交际者的态度方面远比角色关系重要。社会关系分两个方面:社会关系和具体体现社会关系的权势和同一性关系。社会关系对交际的影响对跨文化交际和对其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社会关系对交际的影响可能因文化而异,相同的社会关系可能要求不同的行为。 三、角色及角色关系 社会是社会关系组成的,这些关系规定了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社会成员意味着承担某种社会角色;而人们又是通过语言来扮演和完成社会角色,同时,人们又通过角色来预测人们的行为。事实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于同他人的关系之中,必须按社会对这些角色的期望去行事,说话,与人交往。我们就是被置身于纷繁复杂,并要求我们通过交际或语言承担各种各样的角色或置身角色关系的网络之中,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根据不同社会关系,不同谈话内容等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我们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对我们承担的角色的期望,不符合社会规范,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我们将会受到冷落,受到疏远或受到排斥。

(一)角色概念

角色这一术语是从舞台用语中引进社会学或交际学领域中来的。当我们置身于一个不同文化环境中时,我们应按这种文化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扮演每一个所必须扮演的角色——按其角色去做事情,说话和交往,非如此不能取得预期的交往目的。角色以及如何在交际时达到某一社会期望时取决于以下几点:

(1)你的行为是否符合所被赋予的社会角色?简单地讲,即是你的行为是否符合所处生态环境的需求,或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角色?

(2)角色是否恰当,你的外显行为是否已达到有关文化的评价的规范或标准?

(3)你的行为是否使人信服,即是否使人毫无疑问地认为你已合情合理地进入了角色。 (二)角色在交际中的作用

我们刚刚讨论时,提到角色是对交际个体行为的社会的期望,这就意味着,角色具有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化的作用,这种期望规定了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角色为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理解彼此的信息提供参照系,即起到背景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需要了解对方的角色,并对行为的社会的期望有所了解,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进行。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可以通过角色预测对方的行为,这就是角色可能起到的预测作用。 (三)角色关系

1、正式和非正式程度

角色关系因文化而异,有些文化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很悬殊。中国社会中,由于受到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的影响,人们交往时,特别重视社会地位,重形式,讲礼仪,而且讲究上尊下卑的礼貌习惯。他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严格的程式化。美国人不拘泥于形式的传统与其人际关系或角色关系中的“平等”取向直接相关,他们认为以同一种态度对待任何人,平等对待任何人,正是对人坦诚、尊重、友好的表现。因为中国和美国文化在角色关系方面差异如此之大,交际时产生文化碰撞是很自然的。 2、个人化程度

角色关系中的个人化程度之差异取决于当事人是处在“强交际环境”还是处在“弱交际环境”之中。相对地讲,处在“强交际环境”的人们,在角色关系中,由于对环境因素较为敏感,他们习惯把个人和环境因素当作一个整体,对自己和对别人总是做整体式估价。而处于“弱交际环境”的人们则不然,他们往往把对方和其所处的环境分开,把个人的角色行为和其所具有的感情分别对待,他们习惯以自己或有关人的社会角色,以及对其的社会期望为依据,很少考虑情感因素,因此他们对客观事物或人的行为态度倾向于非个人化,或个人化程度较低。

3、理想角色行为偏离程度 许多交际学理论学者认为,任何文化,在人们的实际角色行为和理想的角色行为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差距的存在是绝对的。但相对地讲,对行为之偏离理想角色行为的程度也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有些文化对人们的角色行为偏离的允许程度较大;而有些文化则相反,他们对其角色行为的偏离的允许程度较低。“严格”和“宽松”社会结构概念可能与“强交际环境”和“弱交际环境”概念相对应,因为“强交际环境”的文化中,相对多的信息寓于环境之中,而相对少的信息寓于明码之中,这交际行为必须与环境期望保持一致,其可偏离理想行为的程度自然很低,对其可预测性则相对增大。反之,在“弱交际环境”之中,相对多的信息存在于明码之中,因环境因素对交际行为的制约相对较弱,因此人们的角色行为之偏离程度自然较高,对其可预测性也就相对降低。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是指人们通过交际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人际关系不同于社会关系,它是心理学的概念,而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概念。体现人际关系的是人际间心理距离的疏密程度,而体现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是表现社会距离的“权势”和“同一”性关系。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实现和完成的,但实现某种关系的交际方式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地理和空间因素。由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规范,以及不同的角色和角色行为等,因此,不同的文化间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会迥然有别。 三、人际关系的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之渊源

中国文化的群体或集体取向,及其逻辑产物——关系取向,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及其必然产物个人本位,是造成中国和西方在人际关系迥然有别的渊源。中国和西方在人际关系取向方面的差异当然与孔子和西方的宗教和哲学密切相关。 (二)中国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及人际关系

宗法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的最典型的传统结构。维护宗法社会制度或为其服务的是社会伦理,国家伦理是家庭伦理伸延而来的。因此,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在此伦理支配下的人际关系中,有三个特点应特别引起我们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注意: (1)人们服从权威和长辈。 (2)严密的等级身份制。 (3)群体主义和关系取向。

(三)西方社会的平行或平等的人际关系

西方社会新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初见端倪,当时民主主义政治家克里斯提尼就推动了旨在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所残存的血缘姓族结构的政治改革。新的社会结构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人民选举官吏,从而开始废除世官世禄的血缘种姓制度,使家国同一的社会组织结构逐步瓦解,等级制被取消,民主开始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组织的新变化标志着:

(1)服从权威被公民民主政治所代替——公民享有最高权威。

(2)社会组织结构不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平等。 (四)人际关系类型与人际关系取向 人们通过不同的关系组成社会,社会结构因文化而异导致人际关系取向方面的差异。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人际关系的分类也不同。具有典型性的是把人际关系分为工具型、情感型或契约型三种类型。 (1)情感型关系。 (2)工具型关系。 (3)混合型关系。

第四章 规范、符号及代码系统 第一节 规范与跨文化交际

规范是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重要层面之一,规范是人们实现社会生活目的的手段,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准绳。规范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中的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规范及其规范系统 (一)规范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为本群体塑造并强化了一套恰当、得体和有效地表现其文化的标准,行为的规范是以符号和符号的编译码为基础,它揭示交际者的身份并决定其相应的行为。我们可以把规范定义为:社会或群体对所期望的和接受的行为所共享的标准或规则。这当然包括对违反这些规则的行为的惩罚。惩罚形式可能包括社会或群体对有关行为或有关人的不赞许,非议,责备,乃至到法律上的判刑等。 (二)规范及规范系统 1、民俗规范

(1)风俗习惯

社会上最普遍的社会规范,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而且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它充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 (2)语言禁忌

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民族在自身文化的制约下都会产生某些语言禁忌现象。 (3)交际规范

语言系统规则;言语行为规则;社会交往规则;话语组织规则;非言语行为规则。 2、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如上文所指出的,是指具有道德和伦理内涵的习俗,是人们对社会上的事和行为给于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的标准。 3、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属于政治范畴,但也会因文化而异。因为不同社会在制度、经济、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法律也就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二、东西方规范的文化冲突

人们相互交往时,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在语言、非语言的编译码过程中所依据的社会规范存在着差异,跨文化交际失误,相互误解常常导致冲突;换言之,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由于同一交际行为的解释或赋义、或表达所依据的社会规范不同,常常会产生误解和交际障碍,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冲突。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冲突与某一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直接相关,而对冲突的本质,它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对冲突持什么态度,乃至如何解决冲突等都与其特定的文化体系、价值观念等有关。本质上讲,冲突是人们在交往时,由于在价值观念、信仰、世界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产生的交际障碍或心理对抗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是文化碰撞的结果,是文化冲突。 (一) 产生冲突的原因

强环境文化的成员倾向把冲突看成具有情感性质,他们把冲突和与冲突相关的人看成一个整体;冲突双方公开表示异议或彼此相对抗被看作是人身攻击或对人格的污辱,或是使对方“丢面子”的行为。在弱环境文化中的成员则倾向于人和事、冲突和所涉及的人两分,他们对事不对人。双方可能公开对抗,但因为他们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事后仍然是朋友。究其原因,这可能与两种文化的员的思维方式及观察世界的方法不同所造成的。对外界的行为或事物,弱交际环境文化的成员习惯采用分析、线性逻辑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对一切采取两分法,如对人与事,人与自然,冲突及其涉及的人的关系等都采用两分法,而且他们对待冲突的态度是工具性取向。但强环境文化的成员则采用综合、圆式或螺旋式逻辑的方式观察世界。他们对待冲突是情感取向,因此冲突本身是难以与其参与者相分开的。 (二)产生冲突的条件

在强环境文化中,当群体对行为的期望受到违背时,最容易发生冲突;与此相反在弱环境文化中,当个人对有关行为的期望被违背时,冲突极容易产生。两种不同文化产生的冲突的条件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环境在提供信息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强环境文化中,环境因素在提供交际信息的意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在弱环境文化中,环境因素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对地讲不是那么重要。环境因素越是重要,群体对行为的期望的违背就越容易导致冲突;环境因素越是不重要,个人对行为的期望的违背则越是容易导致冲突。 (三)对待冲突的态度

由于受圆式逻辑思维和关系取向的影响,强环境文化的成员养成采取非对抗性的态度来对待所发生的冲突,因此人们常常使用委婉的言语行为和间接的方略来解决矛盾和冲突,他们或者回避矛盾,或者无视矛盾的存在,这与西方人们所采取的对抗式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节 符号与代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