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关]在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暨宣传培训会上的讲话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9:06: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政府机关]在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暨宣传培训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暨宣传培训会上的讲话

今年的主汛期已经到来,根据历年经验,我县90%左右的地质灾害都集中发生在这一时期,也就意味着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式进入了全面备战阶段。今天县委、政府决定以电视电话会的形式召开这次会议,在金川来说是首次。为开好这次会议,我们还邀请州国土局领导亲临会场作指导、提要求,一会儿我们州国土局骋请的地灾专家还将开展宣传培训,这都充分证明了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必胜决心,请各乡镇、各部门务必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全盘谋划,全面备战,全力以赴,切实做好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客观总结,肯定工作成绩

20XX年,我县克服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汛期总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多,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极其严峻、任务更加繁重等不利局面,沉着应对卡撒、撒瓦脚等乡镇在特大持续暴雨后出现的地质灾害险情,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实现了地质灾害“零死亡”的目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从防范入手,扎实工作,全力抗击地质灾害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艰苦奋战在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的干部职工及隐患点监测员表示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总结起来,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县各乡镇关部门把地灾防治工作上升为“生命工程”来抓,地灾防治工作在汛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二是全县各乡镇、有关部门深化了地灾防治行政“一把手”负责制,逐级明确领导责任,逐级制定落实岗位责任制,逐级签订地灾防治责任书,始终坚持了把防灾措施落实到最基层;三是国土与应急、气象、水务、建设、交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不断加强,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切实做好了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公路沿线、河道、矿山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了强大的防灾合力,实现了群测群控;四是强力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全年完成观音桥、盖果沟、江家湾、屯兵小沟4处治理工程,有效发挥了工程防治作用。

二、深刻分析,找准薄弱环节

近年来,尽管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县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全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种类复杂、危害性大的实际情况没有根本改变。通过地质灾害详查,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14处,其中:滑坡102处、泥石流246处、崩塌59处、不稳定斜坡7处,直接威胁着县域内3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种问题依然存在,主

要体现在:

一是气候条件不容乐观。据气象部门预测,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县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今年的强降雨次数可能增多,降水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因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机率比去年有所增大;二是隐蔽隐患防治压力较大。受“”“”等地震灾害叠加影响,造成地质结构和植被破坏等原因,还有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隐蔽状态,在水位消涨、强降雨等因素诱发下,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且防治难度大;三是地灾防治存在薄弱环节。防治工作资金保障力度不够,应急防治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四是地质灾害预报的精度和准确度需要提高。预报对局部区域的指导性还不强,部分干部群众麻痹松懈思想有所抬头,防灾意识有所淡化;五是工程管护还需进一步加强。工程治理“重建轻管”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部分已建成的防治工程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后期维护,有的甚至基本丧失防治功能,其防治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三、通力协作,提升防治能力

当前已进入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决摒弃“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式防灾模式,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加快建立系统、科学、综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全力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仗、整体仗。

一是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要切实强化部门间的统筹协调。要切实健全完善多部门协调联动的组织网络体系,做到责任明确、配合密切。政府应急办等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搞好组织牵头、灾情收集、信息报送等工作;国土部门要抓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治,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地灾防治;气象部门要做好天气形势监测、分析,及时准确提供天气预报;水务部门要做好水文测报、汛情监测,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和修复等工作;发改经信、建设、安监等主管部门和各项目业主单位要抓好工矿企业、在建工程的防灾避灾工作;交通局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公路通行安全;教育局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师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发现隐患的,要及时做好避让、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旅游局要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防灾知识培训,督促各景区落实防灾举措。扶贫移民、粮食、交通、电力、通讯等部门要在救灾粮食、机具、燃油、运输、供电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新闻宣传部门要搞好抗灾救灾新闻发布和宣传工作。

二是面对潜在的地灾隐患,要坚持地灾隐患排查巡查机制。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是及早发现危险,及时采取措施,成功防治地质灾害的前提和基础。各乡镇、业务部门要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坚持重点排查和拉网排查相结合,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再调查、再排查,切实做到深入细致、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

隐患,要根据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制定防治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按照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要求,建立健全全程隐患排查工作体系,特别是在汛期要保持高强度的隐患巡查力度。要彻底改变以往临灾避让的工作方式,根据预警信息,实行主动避让、预防避让、提前避让和科学避让。要制定并细化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预案,把所有工作做到操作层面,落实到农村村组、城镇社区、学校医院、施工单位和具体人头,并向社会公布灾害隐患点和具体责任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落实专人盯守,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各乡镇要在5月10日前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救灾综合大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要积极组织群众全面参与灾害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是面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要深入落实各项防灾措施。一要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开展群测群防,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为有效的手段。各乡镇、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层层落实防灾、监测责任,逐步构建起“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和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做到乡镇有防治责任人、村(居)组有监测负责人、灾害隐患点有专职监测人,确保灾害发生前能及时捕获险情信息,发挥其在预警预报中的重要作用,为指导抢险救灾提供科学依据。要切实加强对群测群防员的防灾知识和避灾技能培训,使群测群防员成为政治过硬、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防灾减灾中坚力量。二要增强临灾应急的反应能力。进一步推行主动预防避让制度,建立落实汛期值守、巡查、监测预警预报制度。国土资源局要会同气象部门,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和预报经验,研究更加科学的预报系统,发布更加精确的预报信息。要坚持每天更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遇有降雨时,要动态掌握雨情变化趋势,对降雨趋势不断恶化或可能引发灾害时,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要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发出撤离警报,组织受威胁群众按照演练撤离路线和应急预案迅速撤离至应急避让场所,确保人员安全。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项防灾预案,制定严密、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明确灾险情出现时受威胁人员撤离信号、路线和避险场所。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落实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储备,确保一旦发生险情或灾情,能迅速做好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三要加大资金保障投入。要加大雨量器、报警器等科技防灾设备的投入力度,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工作方式相结合,下大力气改变单一以人防为主的落后监测方式。要强化防灾单位24小时值班人员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和监测人员参与防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按照类别齐全、储藏布局合理、保障供给有力的要求,储备足额的防灾救灾物资和设备,积极做好防御灾害和救灾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灾情,要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