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23:51: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近年来,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的广泛提倡,特别在教育部门,创新教育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老师的重任。 一 创新的含义

创新实际上就是创造。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创造教育,就是要求培养创造型人才,或,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应是具有创造精神或创造能力。

关于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提法很多。譬如,要有创新精神、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创新能力、要有创新思维习惯等。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从什么地方着手?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创新精神也好,创新能力也好,创新意识也好,创新思维习惯也好,都离不开人头脑中的思维。从科学发展来看,所有创造发明无一不是与思维有关,所以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进行创新教育更要从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入手。

二 创新思维能力的含义 1.思维的定义

所谓思维,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表象,叫表象思维(也叫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表象,例如,看到一个人的表面现象,如外貌、神态、举止和行为等等;一种叫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不能离开形象思维基础的,所以,任何思维活动都离不开形象思维作基础。

具有了这两种思维能力作基础,才可能发展多种思维能力。在多种思维能力中,创新思维应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也是多种思维的综合。

2.创新思维的定义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发展的结晶。创新思维是比一般思维更高的形式,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它包括七个方面思维能力的综合过程。即质疑思维、假设推断思维、探究思维、想象(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此外还有直觉顿悟思维(也叫灵感思维)。 三 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揭疑)和提出问题(质疑)的思维能力。应从中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

等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勤于思考、积极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着手,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学生如果能对所学知识勇于提问、质疑,就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素质。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应正确引导,耐心解疑。 2.培养学生的假设(推断)思维能力

科学上的许多发明创造,从开始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即对发现的问题先进行假设推断,然后通过检索有关资料或实验、实践,进行探索验证,以寻求正确的答案;通过发散聚合,最后获得发明创造的成果。所以,这种假设与推断的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要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与信息技术来提供的疑问情境,或答案式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质疑问难与发展他们假设推断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自己或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合理的假设,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问题的性质去收集材料,这就是“问题解决”法或“任务驱动”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探索过程。具体做法是:按照一定的问题,一是上网收集图文资料;二是阅读课文及文献资料;三是进行社会调查与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四是动手实验操作。要特别注意的是探究一定要有针对性,收集的材料证据要充分,要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