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习中贯穿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11:25: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语文学习中贯穿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作者:王冰 龚孟伟

来源:《课外语文·下》2018年第05期

【摘要】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形成语文能力,而在语文能力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听是指听知能力,说是指口语表达能力,读是指阅读能力,写是指写作能力。在语文学习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这四种能力,促进其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学习;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1949年,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文或者国语改称为语文。“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同时也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即口头语与书面语的训练,也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 一、形成听说能力

听说能力,是指听知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里的听知能力是一种主动的接受行为,是人们在语文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一种通过听来理解、辨析、接收信息的智力活动。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是人们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说话传递信息的一种智力活动。在日常的语言活动中,听说活动的频率是读写活动的三倍。听说更是读写的基础,将直接影响读写能力的提高。听说活动贯穿人的一生,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在孩童咿呀学语时,我们就已经对孩子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将一直进行。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已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指明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即使语文教学大纲已经对听、说、读、写有了明确的指示,但是在大的教育环境下,升学率的片面使然,我们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重视读写,轻视听说。甚至有许多人错误地以为听说是一种人自然成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不需要去学习就能自然拥有的,而这种错误的想法影响了许多学生,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偏离了正确轨道。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过低,学生、家长也普遍这样认为,“语文是不用学习的一门课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被一种习得性的感情所操控,而忽视了学得。日常的口语对话,以及母语的使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听、说的能力,对这两种能力的锻炼还只流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未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能力。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多音字、歧义字词等,甚至多加一个语气词,整句话的意思都千差万别。如“明天是下雨天”和“明天是下雨天吗”以及“明天是下雨天呀”这三句话,第一句为陈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句,直接陈述明天的天气情况;第二句里加了一个语气词“吗”,于是句子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句话从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询问明天的天气情况是否为雨;第三句里加了一个语气词“呀”,于是整句话又变成了感叹句,在这里表示对明天天气是雨的惊讶以及出乎人意料。这三个语句句式的变化正是对学生听力情况的训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从而锻炼语文学习的能力,在听的基础上学会表达,说出这样的句式是我们听的目标,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生去学习的。

听说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在教师身上也同样重要。学生通过听讲来从教师身上获取知识,通过说话将所学知识表达出来。当然这种听知能力表现在教师这里则是一种讲述行为,教师通过讲述让学生爱听、想听、愿意听。“教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授受”就是一种教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讲授来传递知识,学生通过听知来获取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能通过自己的口表达出来。我们真正需要的就是学生能说得思路清晰、逻辑紧密,由此看来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可或缺。

教师最常见的检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就是课堂提问,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最直接的问答来了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听懂教师在说什么,并把握住教师说话的要点,然后能够主次清晰、逻辑紧密地进行回答。在口语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问一答来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近况,也能知道学生日常的沟通交流能力如何,同时在多次的问答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能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听知能力得到训练。 二、形成读的能力

读的能力,是指对书面语言的认识、理解和表达能力,人们通过阅读行为来获取知识,促进认读、理解、鉴赏及评价能力提高的一种智力活动。读有很多种,笔者大致将其分为朗读、默读、精读、泛读。不论是朗读、默读又或者其他阅读,种种阅读的方式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种手段。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读多看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听不同,读是一种间接获取经验的方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体会应用。

当然,不同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也是截然不同的。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需要因人而异,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质量,最重要的是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需要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使阅读更加有效。如《白雪塑像》这篇阅读短文:

“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地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 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儿子“苦恼”与爸爸也“苦恼”的两个苦恼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元元“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在阅读这篇短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这三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短文,这样能使得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而不是空读、泛读,也能加强学生的阅读印象,不至于读完文章无任何感想。

朱熹在《读书三则》中提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其实就在启示我们读与听说写密不可分,学生通过阅读形成对文章的直观感受,这也有助于加强学生语感,为学生写文章打好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是这个道理。 三、形成写的能力

写的能力是一种书面表达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主要指文章的写作能力。写作在如今的语文学习中似乎已经成为让学生头疼不已的一项语文活动,学生迫于学习任务常常为了写作而写作,无病呻吟又或者是应付了事。很明显,这些都不是写作的正确行为,写作应该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为心中所感而妙笔生花。

笔者曾经碰到过一个学生,认为作文就是编出来的,令人失望不已,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学生的心声,而是学生普遍的现状,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编”。教师常常会对学生说,“作文、作文应当是写出你的真情实感的文章,而不是无病呻吟”。但学生也很苦恼,他们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很难找到一些能写入文章的素材。于是学生的作文便开始出现千篇一律的材料,如公交车上让座、给爸妈洗脚等事例。无素材可写似乎成了许多学生写作的一大难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如何让学生找到那些有意义又可写的作文材料呢?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只是我们太过习以为常,反而忽略不见。像《背影》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也只是写了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爬栏杆的背影,却成了名篇佳作。可见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素材,只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当然不是那些超乎人意料之外,令人大吃一惊的事情才是好素材,我们身边的那些微小而又温情的小事往往也能成为佳作的材料。

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也能检验一个教师语文教学的水平。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手把手地教学生写作,但是我们能教会他们该如何写。首先,教师需要重塑学生普遍存在的写作很难的意识,给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其次,需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发现并能够积累素材;最后,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谋篇布局,构建文章整体框架,使文章结构有序清晰,文章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听知与阅读的直接目标在于获取信息,说话与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所以,听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输入,说写也就是信息输出。在信息输入与输出的无限循环中,学生开始有效地学习语文。教师也应当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学会会听知、会说话、会阅读、会写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