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试题(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3:42: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研究生《财政学》试题C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 2.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3.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

4.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5.起征点和免征额:

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商品课税的特征。

(一)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课征普遍。

(二)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

(三)普遍实行比例税率。 (四)计征简便。

2.如何理解税收的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其立论基础是确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充分效率。倡导税收中性的目的是要避免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和扭曲,而让市场在不扭曲或不受干扰的条件下调节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

3.简述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1)社会的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的个别需要而言的,它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由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4.简述国债的基本功能。

国债的基本功能包括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等方面。 (1)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原因。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上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一般来说,发行国债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因为:第一,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第二,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准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的游离资金,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就是政府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过程。

(2)筹集建设资金

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功能不同,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资金占最大比重,由于固定支出投资支出的绝对数和比重都比较大,如果不发行国债,势必要压缩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从这个角度讲,发行国债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

(3)调节经济

国债是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债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将扩大社会的积累规模,改变既定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用于消费,则扩大社会的消费规模,是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向消费一方偏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答: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这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既具有一般财政的职能,又有其特殊性。按财政职能的表现形式划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五种形式的职能,即:筹集资金职能、配置资金职能、调节经济职能、监督管理职能和稳定职能。

(1)筹集资金职能

财政筹集资金的职能,是指财政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履行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建设职能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需要,而运用各种手段积累资金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运用税收手段为国家政权建设筹集资金,为国家的存在和国家政治活动、处理对内对外国家事务提供经费来源和物质基础;

②运用税收手段为社会管理、社会全面发展筹集资金,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等的发展,提供经费来源和物质基础;

③运用公债、利润、公共行政预算结余等形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为国有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经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

④综合运用税收、公债、利润等形式,为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和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筹集资金。

(2)配置资金职能 财政配置资金的职能,是指财政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运用资金,主动进行宏观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主要体现在:

①对不能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的行政管理、国防事业、通过无偿投资、经费拨款,以公共行政预算形式予以资金安排;

②对市场机制作用迟缓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领域,通过无偿投资、全额经费拨款,差额预算补助、大量生产性财政补贴等形式,以公共行政预算形式予以资金安排和财务支持;

③对市场机制不便作用的风险大、投资数额巨大、微利或无利的项目、国家为了增强调控能力必须控制的战略性产业、天然具有垄断性必胯由国家经营的产业,运用政府经济建设投资、投资入股、提供周转金、财政性贷款等形式,通过经济建设预算予以资金安排,具体表现为国家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活动;

④对市场机制作用不好或无力作用、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会导致社会财富巨大浪费,引发经济波动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综合运用社会救济、政府公共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等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再分配手段,作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的安排,例如,增加或缩减政府公共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等等。

(3)调节经济职能 财政的调节经济职能,是指通过财政筹集和配置资金,对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党和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任务的实现。

①调节各阶级、阶层和个人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的份额,调节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壮大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

②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调节社会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例如,社会普及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基本的医疗保健以及享受基本的社会服务等),实现社会分配公平;

③调节资源的配置,调节产业结构的形成,调节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结构优化和总量平衡中的骨干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④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分配关系,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4)监督职能

财政的监督职能是指财政在资金筹集和配置的全过程,通过审核,检查和财政制裁等形式,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进行的监督。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分配活动的全过程:

①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对有交纳义务的地方、部门、单位和公民,监督其是否履行交纳义务,对征收税款单位、监督其是否依法行使征收权力;

②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同时对各地方、部门、单位的管理和使用资金进行监督; ③在实施财经分配政策和法律法规过程中,利用财政监督,支持经济发展,对违反政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斗争和制裁。

财政监督按内容划分,主要包括预算监督、税务监督、财务监督、国有资产监督、会计监督,等等。

(5)稳定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