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3:12: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主弱从强”现象初
探
摘 要: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部小说中,不论是作为蜀汉集团领袖的刘备,水浒英雄组织者的宋江,还是取经队伍领军人的唐僧,都以其自身的“弱”和他们从属的“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主弱从强”的人物建构模式。这种特殊的建构模式无疑与儒家传统的“忠孝仁义”思想、宋明理学以及当时作者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主弱从强”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三部小说是我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浓缩反映,包蕴着我国古代丰厚的历史文化因素,例如这三部小说中就都体现了一种“主弱从强”的人物建构模式。那么,为何明代四大奇书中的这三部都不约而同的呈现了“主弱从强”现象,这其中肯定有着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原因,这一现象也必定体现了某种文化内涵。 一、“主弱从强”现象解读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人,都会产生这样一种疑惑,那就是为什么刘备、宋江、唐僧这三个领导人物都显得有些孱弱无力,根本不及随从人员那样智勇出众。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主弱从强”现象。诚然,这三部小说都不约而同的呈现了这种“主弱从强”的人物构建模式,比如,作为蜀汉领袖的刘
备勇猛不及手下的五虎将,智谋不及谋臣徐庶凤雏卧龙;梁山群雄之首的宋江也是如此,武不及武松、林冲、李逵等,文不及智多星吴用;《西游记》中更是如此,师傅唐僧无论如何也敌得过手下的三名徒弟。
以《三国演义》为例,毫无疑问,《三国演义》以蜀汉为小说主线和叙事主题,曹魏和孙吴只是旁支陪衬,然而正是在作者着重描写的蜀汉集团中最能体现“主弱从强”现象。作为蜀汉主公的刘备无论从智谋还是力勇上说都是一个弱者形象,这一点我们单从回目中就可以看出一斑,如“刘玄德败走江陵”、“刘玄德败走夏口”、“先主夜走白帝城”等,都是描写刘备的失败,而较少提及其刚强勇猛;而与此相反,在回目中提及刘备身边人物时却多为渲染其智勇卓著,如“关张共擒王刘二将”、“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定三分隆中决策”等等,俱是着重描绘他们英武超群与智谋出众,这就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主弱而属强。再来看《水浒传》中的宋江,在小说中他胆小怕事,懦弱不堪,缺乏英雄气概,一心想着“招安”,而他身边的人几乎个个是豪杰英才,鲁达、林冲、武松更不必多说,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也可以从回目中看出来,如“花和尚倒拔垂扬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景阳冈武松打虎”,这是多么活灵活现的英雄形象。《西游记》也是如此,师傅唐僧柔弱不堪,面对困难或者妖怪往往一筹莫展,常常吓得魂飞魄散,然而他的三个徒弟则是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里的强弱之辩自不用赘述。
以上可以看出,从文本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来看,这三个“主”要么孱弱无力、胆识俱乏,要么优柔寡断、刚愎自用,要么智勇低下、平庸无能,而他们身边却是英雄毕集似影随行,文武响应如云汇聚,这实在是与历史事实大异其趣。那么为何这三部小说的作者都把他们塑造成这样呢,这其中必然有着内在原因。 二、“主弱从强”模式简论
“主弱从强”模式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和文化取舍。儒家伦理道德是我国封建文明的文化内核,“仁义礼信”与“忠孝节义”是其道德核心,也是我国古代评价和品鉴人物的道德准则。三部小说毫无疑问的也打上了这些道德因素的烙印,小说中刘备、宋江、唐僧三个“弱主”都几乎是儒家“仁义忠孝”这些道德因素的化身,他们代表的是儒家道德礼法或者是被儒家化了的释家道德。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封建道德的影响,才牵制和束缚了作者塑造人物的手笔。小说家在描写主要人物(刘备、宋江、唐僧)时必须服从这些道德准则,把他们塑造成道德的化身,塑造成仁人君子,这就不可避免的剥离甚至排斥很多不符合小说家心中仁君圣者形象的故事情节,乃至将其移嫁到其他人物身上去,以此为代价来契合封建道德的要求,这在客观上就形成了一种与作者主观愿望相背逆的“主弱从强”现象。 以《三国演义》为例,它在人格构建的价值取向上,始终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刘备是“仁”的代表,在作品中无处不体现了刘备仁义满天下,他“仁德及人”,早在桃园结义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