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中国有色金属标准质量信息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0 12:26: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开采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简况 1.1立项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储量和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尤其离子吸附型稀土是我国宝贵的、有限而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它具有中重稀土元素含量高、提取工艺简单和放射性低等特点,是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撑材料。鉴于其储量十分有限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国务院已将离子型稀土资源列为保护性开采的特殊矿种。与此同时,以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为基础,已经快速发展形成了我国离子型稀土分离、稀土金属冶炼和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深加工与应用产品的新兴生产工业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填补了稀土元素和稀土产品的多项空白,在国际稀土产业界占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离子型稀土于1969年在赣州龙南首次被发现,并由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命名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其后在我国南方诸省探出了较为丰富的离子型稀土资源。在80年代中期该资源的开采进入极为迅猛的发展阶段。我国南方诸省以江西、广东最多,建设了一大批以露天池浸开采工艺进行生产的稀土矿山(点),最高峰时仅江西省境内就达到近1000个矿山(点)。大量的露采池浸生产导致出现一些非常尖锐和突出的问题:一是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由于离子型稀土广泛赋存于地表浅层,展布面积大,再加上露天池浸开采工艺本身要求,该生

1

产工艺实际上是一个\搬山运动\。据统计,采用露采池浸工艺,每生产一吨混合稀土氧化物破坏植被160~200m2,排出尾渣1500~2000t,砂化面积约1亩。此外,露采池浸工艺操作简单,初期投入小,导致矿山开采点多面广,中小型开采企业众多,加之生产后续环节未能配套,拦砂、复垦工作欠缺,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大。为便于矿石的采、运以及尾砂的排放,降低成本,节省投资,许多矿山的\浸矿池\建在山坡矿体的中下部,\浸矿池\以下的含矿矿体,被所建生产系统\压矿\,尤其是如若被尾砂覆盖后,则更难于开采。矿产资源利用率仅在30%左右。。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新工艺的发明较好地解决了池浸生产工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到70%以上,且基本不破坏植被,每生产一吨混合稀土氧化物的尾砂排出量不到30t,实现了离子型稀土资源的“绿色开采”。相对池浸工艺而言,原地浸矿工艺技术含量较高,初期投入相对较大,实施原地浸矿工艺时,由于小型开采企业在稀土资源开采过程中往往还是单凭经验进行开采,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矿山开采过程中,不根据矿区本身的地质特征、水文、工程地质、环境等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采工程布设,只知照抄照搬,使矿山注、收液工程布设不合理,矿山工程质量不到位,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操作失误等,导致矿山资源综合回收率低下,原材料极大的浪费,矿区安全得不到保障,矿区环境也受到较大破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技术的推广。

由于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有限,且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着重要

2

支撑作用,国务院已将其列为保护性开采的特殊矿种。但现有离子型稀土矿山的开采因缺少相应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各矿山管理者都是凭自己的经验在进行开采,而原地浸矿工艺相对池浸、堆浸工艺技术含量较高。目前,稀土矿山缺乏工程技术人员指导,矿山的资源收率、安全、环保、水保、土地复垦等存在着较多问题,矿山开采过程及相关操作极不规范。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开采技术规范》来指导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过程。

通过《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开采技术规范》的编制及实施,将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行业起到指导、规范、约束效果,使离子型稀土资源的开采标准化、规范化,实现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安全、绿色开采,实现矿地和谐。同时,离子型稀土开采业良性和有序发展对我国各行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1. 2任务来源

2013年11月18日至20日,苏州年会提出制定《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开采工艺技术规范》,并列入2014年稀土国家、行业标准项目计划。2014年1月,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本标准计划上报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4年8月,国家标准计划正式下达,计划编号为:20140025-Q-469,计划完成年限为:2016年,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为: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江西理工大学,报名参与单位包括:赣州科源稀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