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1 2:38: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摘要:在浩如烟海、特色各异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创作中,“左联”作家叶紫创作的系列中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艺术特色。其作品深刻地书写并见证着那个时代的血泪史和斗争史,是作家在对时代、家庭和个人的真实生命体验中以血泪的滋养绽放出来的“恶之花”,是作家用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创作歌唱给敢于正视血淋淋的现实的乡民和革命仁人的仁慈之声、仁爱之声、仁道之声,同时也是作家献给灵魂的战斗歌音。本文试图通过对其短篇小说《乡导》的研究,来认识“一个在血泊中凝定的灵魂”。
关键词:现代文学创作 叶紫 《乡导》
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血淋淋的现实中获得创作源泉,以年轻而短暂的生命顽强地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不乏其数,“左联”作家叶紫便是其中一位。他是我国“左联“时期有过显著影响的革命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在当时所以发生显著的影响,显然不仅由于他在艺术上有了较高的成就,主要的是因为他的一些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写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和当时农村阶级斗争及有关红军战斗的故事的。可以说,农村阶级斗争是他创作的中心题材;也可以说,这是他的一个鲜明的特点。”①纵观叶紫贫病交困而英年早逝的一生及其小说创作,我们震撼于作家的“热心柔肠”和深深的责任感、道义感和仁爱感,也震撼于作家对当时中国最实际的农民运动和阶级斗争的血淋淋的残酷现实的深刻揭示和剖析。特别是作家自身的出身环境和家庭变故以及对生命的体验,用血泪创作出来的以《丰收》、《电网外》、《乡导》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让我们体味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残酷斗争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村情境和农民命运是怎样的触目惊心和惨不忍睹。作家对家乡、对乡亲是怀着一颗真挚的人道之心和挚爱之心进行书写的,这正是作家创作的源泉所在。作家的创作建立在他对残酷的现实的真实体验之上,因而更能体现出作家的真实情感,获得小说创作的无尽力量的可能。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艺术特色。其作品深刻地书写并见证着那个时代的血泪史和斗争史,是作家在对时代、家庭和个人的真实生命体验中以血泪的滋养绽放出来的“恶之花”,是作家用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创作歌唱给敢于正视血淋淋的现实的乡民和革命仁人的仁道之声、仁慈之声、仁爱之声,同时也是作家献给灵魂的战斗歌音。在今天看来,这些创作依然是响彻在洞庭湖畔的深沉绝响,因为其“强烈的宝石般的火焰一直在燃烧着”。
二
叶紫(1901-1939),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鹤林。1901年生于湖南益阳县(今益阳市)兰溪。其祖先原为破产农民,后流浪到洞庭湖畔安家落户。其父余达才以务农为业,由于务农难以为继,便靠撑船糊口。后来做过私塾教师,做过湘西的县长,这就是叶紫指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吏”。叶紫的父亲这种特异的经历以及敢于进取、思想活跃、较少保守的作风,对叶紫的文学创作乃至一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叶紫作为这个小官吏家庭的独生子,更有条件获得相对难得的教育和学习机会。余达才爱子心切,为了方便叶紫上学,举家迁往兰溪镇,可谓用心良苦。在小学里,叶紫受到老师的启蒙以及对革命火种的培植,他的老师成为他的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正当叶紫在他勤奋向学的“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也正当他在大革命的舞台上与时代演绎可歌可泣的革命高歌时,他的家庭变故就随之而来了。那是在大革命失败的时代背景下举家遭到的屠杀与死亡的悲剧,也是反动阶级对贫苦农民和革命人士血腥屠杀的历史悲剧。叶紫的父亲和二姐在这次悲剧中被杀害,革命也遭到劫难。对于一个青年来说,是何等的悲壮和欲绝!正如叶子自己所言:“时代的洪流,把我封建的、古旧的家乡,激荡得、洗涤得成了一个畸形的簇新的世界”,他们“便在这一个簇新世界的洪流激荡里,做了一个主要的人。”②但在时代的漩涡个个人家庭的悲剧面前。叶紫没有绝望,而是从悲剧中获取继续“革命”的能量。这场悲剧,对叶紫的一生和创作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叶紫的创作,是家乡革命史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宪、献给家乡乡民和革命的一支壮烈大歌。
以《乡导为例》。这篇小说是作者1933年9月29日深夜于上海写成的。该篇与《丰收》等五篇作为鲁迅先生扶持的奴隶丛书之一于1935
年出版,即鲁迅先生逝世的前一年。鲁迅先生还专为该书作《叶紫作序》,可见鲁迅先生对叶紫的重视,也可见得叶紫的创作受鲁迅先生的影响之深,是“鲁迅青年”中成就较高的一位小说家。当时作者创作此篇的时候已是处于贫困、病苦交加的境地。“我不晓得叶紫的年龄……七时一刻逝世,留下三两无依无靠的孤儿寡妇,薄薄三册长短小说,和若干没有成形的材料与无可实现的计划……一个中等以下身材,柴一样瘦腿……害着一种不可救药的肺病,流落在都市,文章卖不出钱......每星期注射两次空气针,他还得时时忘记自己,把别人的疾苦织进字句。自己向人借钱,他慷慨把人借给别人……虽说身体孱弱,但叶紫没有留下一篇感伤颓废的作品。”③可见叶紫的作品在自己的重重困难下如何焕发出“文学是战斗的”的力的。
《乡导》故事很简单,分为四个小节,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写得惊心动魄,是用血泪开放出的一朵璀璨的“恶之花”。小说第一节开篇即以电影镜头中的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交代一位正从破庙中往外爬的老妇(刘妈),腿上鲜血直流,整块整块地沾在裤子边上,像紫黑色的膏糊,将创口牢牢地吸住了。一个“吸”字,动感极强,视觉冲击力极强,道出这位老妇遭遇了劫难。作家的这种写法很能够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好奇心理,很快引领着读者往下探究。故事接着以第三人称叙事(全知视角)展开,向读者交代,这位刘妈是三个儿子在土匪的掠夺中被杀害的母亲,是地道的平民百姓,她以回忆的方式一边向前爬一边回忆着:“大的一个,七刀,脑袋儿不知道落到哪里去了。肚子上还被戳了一个大大的窟窿,肠子根根都拖在地上。小的呢?一个三刀;一个手脚四肢全被砍断了。满地都是赤红的鲜血……”“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娘娘哟!”一句无奈的叹息,道出老妇的无奈,也体现出其坚强。“五六十岁的人呀,还能遭受得住这般的灾难吗?儿子,自家,……前生的罪孽啊!……”令人惨不忍睹。第一节即是交代故事开头:老妇幸运地躲过一劫,土匪将三个儿子杀害走后,老妇从庙里浑身鲜血爬出来,这时候另一帮派又打拼过来,将老妇捉去,开庭审讯老妇。第二节主要写团长、旅长审讯老妇的详细过程。在审讯的过程中老妇交代了事件的原委:“那年,我们一家人弄得无处容身,全数都逃到湘阴城中去了。大约是上个月呢,不知道是那位大老爷的大兵到了这儿,到处张贴着告示,说匪徒已经杀清了,要老百姓通通回到平江来。我,我便带着三个小孩子回来了,在这破庙里的旁边搭了一个小棚子过活,哪晓得,天哪!……”叙述中交代以老妇为代表的地道的贫民百姓在地方军阀土匪的混战和抢劫中的民不聊生的生活惨状。这位老妇的三个儿子在土匪官僚的“哄骗”下被杀害,她痛不欲生,要为儿子报仇。“团长”、“旅长”带兵打将过来,审讯老妇问清原委后,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了消灭土匪,老妇作为“乡导”带领这支人马到了“廖山嘴”(刘集镇),被“土匪”歼灭。实际上这位老妇的形象寄托了作家对革命的支持和希望。作者写作安排很巧妙,扣人心弦。但作者是用“障眼法”的写作方法创作的,读遍全文,我们知道了所谓文中的“土匪”,就是在大革命前后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的“^造**派”,因不甘地方势力的“官兵”的不堪压迫和打杀而“^造**”、“革命”,却遭到残忍杀害。作者选取刘妈为典型代表,她的三个儿子被官兵视为“土匪侦探”而遭残酷杀害,为报仇雪恨,老妇自伤腿脚,这就是文章开篇看到的一组血腥画面。老妇以此苦肉计赚取官军旅长的信任,将其人马引入峡谷,被^造**派的兄弟们歼灭,达到了报仇目的。
此篇小说擅长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结构精巧,构思独到。多以简短的对话形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一个离奇却不失真的故事道出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生活如此残酷和艰难!特别是老妇在无望的时候只能祈求神灵(观世音菩萨)来解救和寄托希望:“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哟!她突然会叫了这么一句。本来,自从三个儿子被杀以后,她就压根没相信过那个什么观世音娘娘。现在,又莫名其妙的叫将起来了,像人们在危难中呼叫妈妈一样。她想:也许世界上除了菩萨娘娘之外,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够知道她的苦痛的心情呢。她有那么习惯地祈求起来……”但这位老妇是坚强的,在以观世音菩萨祈求安慰之后,为了反抗、为用自己单薄的身躯为死去的三个儿子报仇,继续前行!这也是文本中的隐含作者所寄托的力量和希望。它“肩负着湖南大地的山一般的仇恨和火一般的愤
怒,确实冲到了‘时代的核心’,率真处或嫌粗直,目呲尽裂的呐喊每使作家无暇潜心描绘。”④却让读者通过作品体味到了真实的乡村,真实的愤怒。这又如作者所言:“这里面,只有火样的热情,血和泪的现实的堆砌,毛手毛脚。有时候,作者简直像欲亲自跳到作品里去和人家打架似的!”⑤作者的写作态度是何止热情,何止率真,何止亲切!鲁迅评价包括《乡导》在内的六个短篇(即《丰收》小说集)时说:“这里的六个短篇,都是太平世界的奇闻,而现在却是极平常的事情。因为极平常,所以和我们更密切,更有大关系。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天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在辗转的生活中,要他‘为艺术而艺术’,是办不到的。但我们有人懂得这样的艺术,一点用不着谁来发愁。”⑥叶紫从事革命之路和自己家庭惨遭劫难的经历使得他的创作严肃而认真。他所关注的以农村革命斗争为基础而从事的这种写作,正是时代所需要的,人民所需要的,也是当时的革命文学最重要和最迫切的、最能反映革命发展情况和广大农村生活面貌的题材之一,是“艺术为人生”的创作。李健吾评价道:“作者无从把持他的情感。他憎恨那些虎伥,地主与军阀。他把爱全给了农夫,革命者,他们的轮廓因而粗大,却并不因而多所真实……这里是盛怒,沉郁;这里是不饶恕;他不能够平静。他的回忆在沸腾。一切是力,然而一切是速写。”⑦这在《乡导》中也有很好的表现。如小说的结尾部分:
拍!
刘妈滚着,身子像凌了空,浑身的知觉在一刹那间全消灭了。
她微笑着。
老远地,一个传令兵拿着两张报告跑来:──
“报告旅长!第一团王团长昨晚的确已被匪军俘去!现在第二第三两团都支持不下了,请旅长赶快下退却命令!”
“退!”旅长的腿子像浸在水里:“我操他的妈妈!这一次……这一次……我操他的妈妈!……”
通过以上简单形象的勾勒,旅长溃不成军的丑态原形毕露,而老妇的报仇目的也顺利达到,其悲壮勇敢的形象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给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三
叶紫的小说创作是乡村创痛的倾泄,愤怒灵魂的燃烧,是生命之火、血泪之火对革命文学的一次洗练和煎熬,也是对农民命运和革命民命运用书写的方式进行的拷问与叩问。他的生命是一株“不幸而遭雷击的暮春的幼树”,但他以短暂的生命火焰,燃烧出热腾腾的有血有泪的大爱之歌,革命之歌。“叶紫就是怀着对于湖南农民运动这一已经倾塌的‘簇新的世界’的怀念,背负着父亲、姐姐惨遭屠杀的‘永远不能治疗的创痕’,铭记着数年来颠沛流离于‘艰难的棘途’所深受的耻辱与磨难,镌刻着对死难的战友……的永恒的纪念,经受了‘从这长长的黑夜中冲锋出去’的实际斗争的考验与洗礼,怀抱着开拓‘光明的道路’的憧憬,沐浴了革命文学运动所散发的光热”,⑧血泪中逐渐凝定成一朵璀然的“恶之花”,也造就了“一个在血泊中凝定的灵魂”,在洞庭湖畔永放悲壮与大爱之歌。
参考文献:
①《叶紫选集》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②叶紫:《我怎样与文学发生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57页。
③李健吾:《叶紫的小说》(见《咀华集?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24页。
④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05页。
⑤转引自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05页。
⑥鲁迅:《叶紫作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页。
⑦李健吾:《叶紫的小说》(见《咀华集?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⑧胡从经:《血火淬炼的新星──叶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