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0:41: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

(1)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是一座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您现在走进的是前厅,这是入馆参观的过渡空间。您一定会注意到我们的馆名。这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题写。四周墙壁上的文字随机选自《康熙字典》,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

(2)接下来请您走进序厅。序厅共有四面浮雕。

北面表现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最上面的是史前陶文。往下依次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最下方是书写在纸张上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了汉字从陶器刻画、甲骨契镂、到铸于铜、勒于石,最终发展到纸张书写的历程。东面浮雕表现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轮廓,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南面浮雕表现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我们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西面浮雕集中表现各少数民族文字,选择的是主要少数民族的比较典型的吉祥话语。有蒙文、藏文、维文、壮文。还有一些现在不再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

四块浮雕的内容浓缩了中国文字的概况,表现了中国文字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

浮雕旁边的天然石材有竖向的凹槽,远远看去,好似古代的竹简。黑白灰的颜色搭配也象征着中国的水墨书法。房顶上的苍穹代表了天空,周围的灯饰象征着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接下来,请您走进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 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

(3)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使用并且充满活力。

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并最早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这里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等多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甲骨文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早在清朝末年,安阳殷墟小屯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的时侯,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被人们当作中药“龙骨”卖到药店里。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符号。经过仔细的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划符号是商王朝的文字。他的发现后来得到学术界确认。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而被称为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为“甲骨文之父”。

(4)您现在看到的是殷墟遗址的示意图。目前殷墟受保护范围约36平方公里。图中蓝色蜿蜒曲折的是洹河。洹河北岸是殷墟王陵区,南岸是殷墟宫殿宗庙

遗址、家族墓葬群、平民居住区等。洹河流经宫殿宗庙遗址的北岸和东岸,商朝的工匠又在其西岸和南岸修建了两条宽20余米的大灰沟。这样使得宫殿宗庙遗址四面临水,形成一条护城河。即可以保护都城又方便汲水。

甲骨文的发现,可谓是“一片甲骨惊天下”。1908年,学术界获知刻有文字的甲骨出自安阳小屯。消息传出,很多人纷纷来到小屯收购甲骨,私人挖掘成风,因此大量的甲骨片流散到了海外,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呼吁科学发掘小屯。

(5)1928年——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科学发掘。此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小屯村北地、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发掘了大量的刻辞甲骨,为全面深入的解读殷商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先后发掘15 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6)有关甲骨的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发生在1936年。您现在看到的照片是1936年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时发现的一个甲骨坑。这个坑是一个甲骨窖穴,编号为YH127。这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出土甲骨17096片。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考虑到安全性,当时的发掘者决定将整坑甲骨搬到室内清理。但这坑甲骨过重,如何搬运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经过研究,考古工作者们将整坑甲骨切割成一个灰土柱,然后让工人连夜赶制一个特制的大木箱套在上面,加底封盖,然后用绳索沿着简易的马道拖到地面。当时没有起重设备,大家采取了当年为袁世凯抬灵柩的做法,众人共同抬棚杠,以锣为号,经过两天两夜,终于将甲骨坑抬到火车站,最后由火车运往南京。抗日战争期间,这坑甲骨又被辗转运到昆明。此后,胡厚宣、高去寻对其进行清理、编号。整理工作历时半年之久。

您看到展柜下方陈列的书籍是《甲骨文合集》,它是中国现代甲骨学方面的集成性资料汇编。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组集体编辑。1978~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选录80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搨本﹑照片和摹本﹐共41956片。第一至十二册为甲骨拓本,第十三册为甲骨篆本。附原色甲骨图版8版10片﹐连反面共计14片。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状本书籍是《铁云藏龟》。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出版。 1903年,刘鹗从他所收藏的五千馀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六册。

在该书的自序中,刘鹗记述了发现龟骨兽骨文字以及王懿荣收骨甲骨的过程,还记述了文字从古籀到隶书的发展过程,第一个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这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该书将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观赏摩挲的“古董”变为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在甲骨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7)您现在看到的是YH127甲骨窖穴复原的原貌,它再现了这坑甲骨出土的情景。这坑甲骨基本上都是龟甲,形状规整,集中堆放,并且有大块的小块的,正面的反面的,有字的无字的,大字的小字的,腹甲的背甲的,彼此叠压,相互枕籍。

(8)从1950年起,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村设立了工作站,先后举行30多次重要发掘。

其中甲骨方面有两次重大发现:一次是1973年发现的小屯南地甲骨,出土刻辞卜骨的13650片,这是建国以来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您现在看到的这片甲骨正是出土于小屯南地。它可能是迄今为止知名度最大的甲骨片之一。它的图像经常作为教科书彩图甚至封面出现。我国还曾用它作为邮票图案。这片甲骨记载商王打猎前进行占卜的11条卜辞。完整的甲骨卜辞一般具备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您看到的这片甲骨上主要刻写的是叙辞和命辞。即占卜的时间和将要占卜内容。

(9)另外一次重要甲骨发现是1991年发掘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这坑甲骨共发现1583片。这一发现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出土甲骨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的“非王卜辞”,即不是由商代国王自己占卜的甲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10)在看到的照片是1991年发掘殷墟花园庄东地时所拍摄的,下方的展柜里陈列的是一些考古工具:手铲、探杆等

(11)在看到是根据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甲骨所复原的。在骨片上都能够看到清晰的钻、凿痕迹,这都是商王占卜过程中留下的印记。他们在占卜的时候有十分严格的程序:首先,占卜一般由专门的神职人员进行,这些人被称为“贞人”。他们在选好的龟甲或是牛胛骨的背面凿出一排排整齐的长槽,再在长槽边钻一些小圆孔,再把燃烧的木炭在圆孔附近灼烧。甲骨受热以后,正面就会出现裂纹,并发出“卜、卜”的声音。占卜者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最后由贞人负责把占卜的过程和内容锲刻在骨片上,这样就形成了甲骨文。

(12)为什么要占卜呢?商朝时,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界的灾害,他们就要求助神灵的护佑。因此商王的占卜活动特别的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当时的甲骨文可分为两部分:一类是占卜性刻辞,另一类是记事刻辞。

在甲骨文尚未发现之前,人们对商代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古文献。比如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殷本纪》。《史记·殷本纪》中对商代的描写非常简略,最主要的内容是商王世系谱。记载了从商代的祖先契到商代最后一位国王帝辛。著名学者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的考释,成功释读了商王朝历代商王及其先公的庙号。他将这些庙号按称谓的先后排列起来,从而得到一份商王世系。纠正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当中的一些错误,印证了商代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有占卜性刻辞和记事性刻辞,其中大部分为占卜性刻辞记录,主要是“问”,所记事情未必都要发生。这些都已经是残片了,不能整句的释读,我们

也只能理解其中的个别单字。比如占卜下雨的情况,占卜关于妇人分娩的情况。他们的占卜很频繁。

还有少部分是记事刻辞,所记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主要是一些有关卜用甲骨贡纳、征取、整治和收存手续的记录。

(13)甲骨史,国内外研究甲骨的专家达到3000多人,发表著作万种以上。不同阶段都有为甲骨学研究作出突出成绩的学者,首屈一指的当属“四堂一宣”。所谓“四堂一宣”是指五位甲骨学家。 1.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早期重要的甲骨收藏者和研究者。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为商代晚期都城。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个。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 ),号观堂。近代中国国学大师。他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历史和典章制度,不仅考释文字,更重要的是考证商代历史。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从甲骨文中辑出了商王朝的王位世系。 3.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董作宾先生是甲骨文科学发掘的倡导者和多次发掘的主持者。他写过一篇《甲骨断代研究例》,对出土于安阳殷墟二百余年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甲骨进行了分期断代。他还写过《殷历谱》一书,对商代的天文历法作了开创性的研究。 4.郭沫若

郭沫若(1892-1878),号鼎堂(一号尚武),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商史的第一人,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奠基者。他利用甲骨材料论证商王朝的社会制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5.胡厚宣

胡厚宣,甲骨学家、史学家。在集中、整理和刊布甲骨文资料方面,胡厚宣先生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绩,推动了甲骨学的发展。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是甲骨学史上的里程碑。

观众朋友《一片甲骨惊天下》介绍到这里,接下来请您到二楼参观中国文字发展史展厅。

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

第一部分 汉字源流释古今

第一单元 字法自然

(14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国正是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才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它忠实的记录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接下来就请您跟随我进入《字法自然》单元来了解一下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在中国有两种解说系统,一种是古代神话传说,另一种是关于文字起源的科学描述。右侧展示的是仓颉像。关于文字的起源,在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泛的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了。仓颉奉黄帝之命创造汉字。大家可以看到图中的仓颉长了四只眼睛,说明他具备了超出常人的观察力!他看到鸟兽的蹄印各不相同,很受启发,造出许多象形文字,流传人间。实际上,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他是否存在,学界亦有争论。我们还需要借助于考古挖掘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15侧您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考古地层剖面。这是从黄河中游地区的考古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组理想中的地层关系。每一层地层代表不同的文化时期,由上往下,年代越久,埋得越深。底下棕红色的土层是生土层,生土层的意思是指地层没有受到人为干预,是自然堆积,表明人类还没有到达这里。从生土层往上看,第一层是裴里岗文化时期,距今约有七、八千年。请注意,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刻画符号,随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文物。裴李岗文化层的上面一层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地层。距今约五、六千年。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留下的遗址分布更加广泛。黄河上、中游已经发现了很多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仰韶彩陶,其中有的陶片上有刻划符号。再往上面的地层是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四千余年。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文字已经产生。龙山文化地层的上面,我们看到一个地层标有“下七垣文化”,这支古文化是分布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的古文化。它的年代相当于文献中的夏王朝。距今约3600年至4000年前。这一时期应该已经到了文字应用阶段,但可惜没有证据保存下来。再往上一个地层是商文化地层。代表商王朝留下来的遗迹。甲骨文正是属于这个时代。商代地层以上,堆积的西周、东周、秦汉地层,直到最上面的耕土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地层。考古学家们正是根据考古地层以及地层内出土的古代文物,特别是文物上的文字或符号来研究文字的起源。

(16在看到展板上的内容是山东大汶口时期的典型符号。这个刻画符号上半部分圆圆的象太阳形状的是“日”字。它的下半部分象山峰形状的是个山字,这是没有争议的。现在学者争议比较大的是中间这一部分,有人说弯弯的这个符号是“月”字,有的学者认为是火焰的形状,所以上下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有的学者认为是个旦字而有的人认为是个炅字,还需要学者进一步的考证。

( 17国的新石器时代史前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刻划在陶器上的符号。它们有的可能与文字起源有关。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陶缸,大家可以看到在陶缸的表面有一个彩绘图案,这说明我们的先民们已经开始用图画表现自己的想法。

(18就是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发现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刻划符号之一。您看到的这片龟腹甲上面有一个刻划符号,看上去象现代记数符号“八”,有的学者认为它与汉字起源有某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