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 (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0 19:56: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旅游心理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

1.旅游心理学属应用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旅游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①现场观察法:分为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观察 优点:获得材料真实,切合实际:简单易行,较为客观

缺点:观察到的只是表面,很难揭示本质,不能人为引发,只能被动等待 ②访谈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形式

具有直接性、灵活性、适应性、回答率高、效度高等特点。 ③案例法:深入全面,但不具有概括性 3.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答:①有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②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心理依据;

③为科学合理的安排旅游设施和开发旅游资源提供心理依据; 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旅游企业职工队伍。 第二章

1.认识过程是指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应过程。是游客心理活动的基础。

2.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识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机能的活动完成的。

①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②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应。

③记忆:是指以识记、保持、再现的方式,在头脑里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人脑对通过感知获得的并通过记忆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

⑤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简介的和概括的反映。 ⑥注意:是指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3.情感过程是指消费者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

①情绪:短时间内的与生理需要向关联的一种体验。明显的外部表现,不太稳定 ②情感:长时间与社会性需要(社交的需要、精神文化的需要等)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体验。比较稳定,冲动性小,情感的外部表现很不明显。

③关系:情绪的各种变化一般受已形成的情感所制约,而人们的情感又总是在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体现的。

4.意志的特征: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有预定目的,受意识指引)为基础。

5.个性指个人所具有一定倾向性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影响个性形成的两大因素是遗传因素(基础)和社会环境(决定)。特征:整体性、差异性、稳定性。

6.气质是表现为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均衡性与灵活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①速度主要指知觉和思维反应速度的快慢;②强度指大脑细胞忍耐力的强或弱;③均衡性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强度关系均衡与否;④灵活性是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之间转换速度灵活与否。 四种气质类型:(会判断)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充沛,情绪易冲动,心情变化激烈,外倾

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转移,兴趣易变换,外倾 粘液质:安静稳定,反应迟钝,沉默寡言,情不外露,注意稳定,善于忍耐,内倾 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小事物,内倾。

7.能力是指旅游消费者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四章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在一定时间内并不敢受所有刺激,而仅仅指向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

2.知觉的组织性是指人们对旅游环境中的刺激进行选择时,并非凌乱无系统的,而是倾向于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或一个有意义的东西。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连续性原则。

3.知觉的解释性指旅游者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对感知到的旅游刺激物进行加工、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

4.知觉的恒常性旅游者的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对知觉对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影响其最重要的因素是旅游者的知识和经验。 5.影响旅游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客观因素: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②旅游刺激物的新颖性③他人的提示性④旅游对象的活动性⑤旅游对象的组合

二、主观因素:兴趣、知识与经验、需要和动机、情绪、阶层

6.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错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生,并且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7.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主要包括:

①首次效应:指第一次深刻印象形成的心理定势;

②晕轮效应:指从对象某种特征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 ③经验效应:指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 ④刻板印象:指社会上部分人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8.旅游消费活动中的社会知觉包括对个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和自我知觉。 9.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空间因素:是指人与人在地理位置上的距离的远近。距离越近,接触越多,交往越密切。

②交往频率:指接触次数的多少。接触越多,交往越密切。

③类似性因素:指人与人之间个性特征方面大致相像的因素。“默契”或“情投意合” ④互补因素: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主要是心理特征相反者。 ⑤个人心理特征因素

10.自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它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

11对旅游距离知觉对旅游行为有阻止和激励作用。 第五章

1.学习指人不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新习惯,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和反馈环节。

2.旅游消费学习是指人们学习正确的使用旅游产品。换言之,就是学会区别相互竞争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对待在购买决定中所包含的风险和未知因素。 3.常见的风险:功能风险涉及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优劣问题;心理风险是指旅游产品或服务能否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自尊心或改进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问题。 人们觉察到风险的原因:①购买目标不明确②购买酬偿不清楚③购买经验缺乏④积极和消极的后果⑤群体伙伴的影响⑥旅游产品推销员的影响

消除风险的办法:①降低对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期望②购买名牌旅游产品或享受优质服务③获取更多信息 4.怎样学习旅游消费?

答:一、通过经验学习:学习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概括化,概括化可能引出积极经验,概括化产生的原则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通过获得信息学习:

①旅游商业环境:包括旅游广告、推销和个人销售。这些信息往往在激发需求、刺激消费,弥补信息、全面决策,消除负面、真是营销几个方面对潜在旅游者和旅游者产生影响。

②个人社交环境:包括家庭亲属、朋友、熟人和其他人,这些都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口碑是影响旅游决策最重要的因素————原因:信息传递的全面性;信息渠道的灵活性;信息内容的可靠性;信息接收的无障碍性。 第六章

1.旅游消费态度是指人们针对某一特定旅游活动的对象,用赞成或不赞成的方式连续的表现出来的旅游消费心理倾向。态度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成分。认知成分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态度形成的核心;意向成分是态度的外现。

2.旅游消费态度的作用表现在形成旅游消费偏好和影响旅游消费偏好与旅游消费决策。 3.如何改变旅游消费态度?

答:①提高旅游产品形象:好的形象会使旅游者产生好的感受,对增强或改进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的态度起重要作用;

②改变知觉: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变形成新知觉,从而转变态度,促进新行为; ③引导参加旅游活动:实际活动能削弱强硬的顽固态度,降低影响态度改变的精神障碍,促进人的积极态度等;

④输送新的知识和信息:改变人们态度的方法之一;

⑤激发潜在动机:就是设法提高这一动机在人们知觉中的地位,从而影响他正在做出的决策。 第七章

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①强调了先天素质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前提,尤其是遗传;②强调了社会条件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强调了社会实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社会交往;④强调了人格是各种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⑤强调人格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

2.人格特质指人的行为中惯性的、具有倾向性的东西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的常见的基本单位。人格有很多特征要素构成,特质在各个人之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

3. .假期不旅游的人与假期外出旅游的人相比,在旅游活动中安乐小康型的人与追新猎奇

型的人相比,它们各自的主要人格特征是什么?

个人生活方式反映出这个人的人格品质,与其旅游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安乐小康型人格的人强烈要求生活有可测性,他们最强烈的旅游动机是休息和轻松,理想中的旅游应该是有条不紊、事先安排好的。而追新猎奇人格的人则不同,他们渴望生活中有一些估计不到的事情,喜欢去那些偏僻的、不为他人所知的旅游地,喜欢乘坐飞机、异国情调、全新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