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镀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4:14: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普通镀镍(暗镍)

普通镀镍又称暗镍,是最基本的镀镍工艺。在镀暗镍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半光亮镍、光亮镍、双层镍、三层镍、黑镍、缎面镍,等等。由于镍是铁族金属之一,所以其镀液在电镀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阴极极化和阳极极化作用,在不加络合剂的镀液中,就能镀得结晶细小而致密的镀镍层。

根据镀液的性能和用途,普通镀镍液可以分为低浓度的预镀液、普通镀液、瓦特液和滚镀液等。

预镀液:经预镀后可保证镀层与铜铁基体和随后的镀铜层结合力良好。

普通液:该镀液的导电性好,可在较低温度下电镀、节省能源、使用比较方便。瓦特液:具有较快的沉积速度,成分简单,操作控制比较方便。

滚镀液:满足小零件的电镀,但镀液必须要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覆盖能力。一、工艺规范(见表3—4—3)

表3—4—3 几种普通镀镍镀液的工艺规范

各种因素对用瓦特镀镍液获得的镀镍层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列于表3—4—4。

表3—4—4 各种因素对瓦特镀镍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二、镀液配制方法(以瓦特液为例)

根据容积计算好所需要的化学药品,分别用热水溶解,混合在一个容器中,加蒸馏水稀释到所需体积,静置澄清,用虹吸法或过滤法把镀液引入镀槽,再加入已经溶解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或其他类型湿润剂,搅拌均匀,取样分析,经调整试镀合格后,即可生产。 三、镀液成分和工艺规范的影响 1.镍盐

硫酸镍和氯化镍是供给镍离子的盐。虽然氯化镍溶液的导电性和覆盖能力较好,但因氯离子太多,镀层的内应力较大,成本也较高,因此当前普遍采用硫酸镍。工业用的硫酸镍有六水与七水两种结晶水规格,前者含镍22.3%,后者含镍20.9%,在国内,大都是含七份结晶水的硫酸镍。硫酸镍的含量范围较大,大致在100g/L~350g/L之间。低浓度的镀液其覆盖能力较好,镀层的结晶较细致,容易抛光,但是阴极电流效率较低,允许的阴极电流密度范围的上限值较小。含量在300g/L左右的高浓度的镀液,镀层色泽均匀,允许采用较高的电流密度,沉积速度快。 2.阳极活化剂

为了使阳极正常溶解,不断补充电镀时所消耗的镍量,在镀镍溶液中必须加入阳极活化剂,常用的是氯化钠或氯化镍。氯化钠含量在7g/L~20g/L,但钠离子会降低阴极电流密度的上限值,引起镀层晶格扭歪和硬度增高。因此,近几年来趋向用氯化镍作阳极活化剂。一方面氯离子可以活化阳极,另一方面,镍离子可以补充溶液中镍的浓度,两者都是有效成分,而且镀液组成简单、管理方便,但氯化镍成本较高。所以我国目前还有一部分工厂用氯化钠作阳极活化剂。采用结晶致密的镍阳极和使用较大的阳极电流密度时,需要相应地增加氯离子的浓度。其他卤素离子虽也能帮助阳极溶解,但价格较贵,很少使用。 3.缓冲剂

硼酸是最常用的缓冲剂,在镀镍溶液中具有稳定pH值的作用。在镀镍过程中,镀液的pH值必需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为3.8~5.6。pH值过低,H+易于放电,降低镀镍的电流效率,镀层容易产生针孔。pH值过高,镀液混浊,阴极周围的金属离子会以金属氢氧化物的形式夹入镀层中,使镀层的力学性能恶化,外观粗糙。硼酸添加量为30g/L~35g/L,低于20g/L时,缓冲作用较弱,pH值不够稳定,并易产生针孔,当含量达到31g/L以上时,才有显著作用,但不能过高,因为硼酸在常温下的溶解度约40g/L左右。

硼酸除了具有缓冲pH值效果外,还有使镀层结晶细致、不易烧焦。若采用高电流密度时,应该采用硼酸含量较高(40g/L)的镀液。

如果加入少量氟化物,它与硼酸形成氟硼酸,则缓冲作用更好。同时,氟化物对某些杂质(如铁)具有掩蔽作用,在这些杂质含量不大时能减轻其害,但不利于这些杂质的去除,氟化物对设备有腐蚀作l用,并且有毒。 4.防针孔

十二烷基硫酸钠是比较有效的防针孔剂。它能降低镀液的表面张力,使氢气泡不易在阴极表面上停留,从而防止针孔的形成,其用量一般在0.1gL,加入后,镀液的表面张力在30×10-5N/cm左右。在高pH值的镀液中,它与镍离子反应生成不溶性化合物而沉淀,其消耗量较高。即使pH值较低的镀液,也有一定的消耗。因此最好每天补充少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经过活性炭处理后的镀液,十二烷基硫酸钠几乎被完全吸附除去,应该重新添加。采用空气搅拌,可以使氢气泡不易滞留在阴极表面,所以也是一种防针孔方法,但必要时需用低泡润湿剂。

在镀暗镍镀液中所用的防针孔剂,大多是氧化剂,最常用的是双氧水,用量为30%的双氧水1ml/L~3mL/L,其缺点是它参与阴极反应,使H+氧化,因而分解较快,需要经常补充。 5.导电盐

为了提高镀液的导电能力,有时还在镀液中添加硫酸钠、硫酸镁等导电盐。硫酸镁的导电能力虽然不如硫酸钠,但在较高的pH值时,能改善镀液的分散能力,使所得的镀层光滑、柔软、呈银白色。尤其在滚镀镀液中效果更加显著。

添加导电盐的缺点是由于在镀液中引入钠离子等异种金属离子,它们的含量积累到一定数值时,就会对镀层的物理力学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如镀层硬度提高等)。由于目前对镀液中的Na+、Mg2+等还没有除去的方法,因而在很多镀液中,并不推荐使用导电盐。在国外已普遍采用氯化镍作阳极活化剂,而且在镀液净化处理时,也不采用氢氧化钠来提高镀液的pH值,而是采用碳酸镍或新配制的氢氧化镍,以免带入钠离子。 6.pH值

镀镍镀液的pH值对镍沉积过程及所得镀层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现今应用的各类镀镍镀液的pH值一般在3~6之间,但是对各种镀镍镀液所规定的pH值必须严格控制。pH值高的镀液虽有好的覆盖能力和较高的阴极电流效率,但是pH值过高,阴极附近就会出现碱式镍盐沉淀的倾向,并有利于氢气泡停留在阴极表面上,镀层中也可能会夹杂碱式镍盐,使镀层结晶粗糙,并影响镀层的力学性能。因此,只有采用较低的阴极电流密度的镀镍镀液,才使用较高的pH值。

表3—4—5 在降低。pH值时需用硫酸(相对密度l.84)的参考数

pH值低的镀液,阳极溶解较好,泥渣较少,可以提高操作电流密度,镀液的导电性和阳极电流效率,但氢气量析出增多,阴极效率降低,镀层容易产生针孔,如相应地提高镍盐浓度和操作温度,采用较高的电流密度,可以弥补。其缺点是阴极电流效率较低。在快速镀镍液中,一般都采用较低的pH值。pH值过低时得不到正常的镀层。

pH值不正常时,可按表3—4—5所列的方法,用稀硫酸(氯离子浓度太低时,也可用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