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三年高考历史试题按章节分类汇编必修一部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1:18: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7-2019年)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必修一部分

(按人教版排序)

说明: 1.每节课试题按2018年高考题、2017年高考题、2016年高考题顺序整理。

2.包含全国各地试题。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各地高考试题

1.(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答案B。在西周以前,奴隶制王朝(尤其是商朝)的王位承袭制度不以“父死子继”为重,而是“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此制度是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是父子相承。故选B。

2.(2019全国卷Ⅲ·24)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

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解析】答案A。 “孝”“悌”最有可能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因为这中间包含血缘关系,所以选A。孝指小辈对长辈的孝顺,悌指兄弟之间的关爱,都有血缘关系。

2018年各地高考试题

1、(2018年北京卷) 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C项。

1

2.(2018年天津卷).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解析】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故选C。A项明显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是一场政变;B项是说的兄终弟及的制度;D项和A项一样,都是不符合宗法制的原则。

3.(2018广东) 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解析】可直接读取图片信息,“祠堂”主要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一姓一祠,内有旁文记载着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可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因此,选B宗法制符合题意。答案:B。 4.(2018高考卷)“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A不对,分封制是“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的原因,而不是引起题干所说变化的原因。B不对,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不对,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下封国被取消,因此“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 答案:C。

2017年各地高考试题

1.(2017海南卷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解析】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强调的等级秩序在礼仪上的体现,材料中明确可以看出诸侯僭越用了天子的礼仪,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因此A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化,材料只是冲击了天子的权威。 2.(2017全国卷I)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题旨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周初分封亲缘王族至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B选项中君主专制集权的表述不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时期,是秦汉以至清代的政治特征,故错误;封王至地方与C选项中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矛盾,这是间接控制,表述错误; D项,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贵族一直拥有世袭特权。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牢固地建立或树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2

3.(2017北京卷)37、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 【答案】(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舞象、弱冠。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根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4.(2017浙江选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 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第一小题第一问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制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第二小题第一问对古代典籍的理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诗经?周颂?我将》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问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而行,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材料二对文王的歌功颂德可知当时对祖先神灵充满了崇拜,因而可以得出其另一个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

5.(2017江苏卷)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 【解析】根据题干“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 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服务于王室、贵族,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因此青铜器在此时是政治权利的象征,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6.(2017海南卷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答案】 D

【考点】西周的礼乐制度 【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西周时期诸侯是不能使用九鼎的。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急剧下降,诸侯不仅敢问周鼎之轻重,甚至敢在墓葬中使用九鼎,这是礼崩乐坏的标志之一;中国古代宗法制长期存在,A 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中国古代等级制度长期存在,C错误;故正确答案选D 。

7.(2017上海等级)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答案】 C

【考点】中国古代朝代分期、古代考古遗址。 【解析】夏朝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21世纪—公元约前16世纪;姜寨遗址时间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A错误;崧泽遗址距今约4900-5800年,B错误;二里头遗址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故C正确;殷墟遗址是商朝的,D错误。

8.(2017上海等级)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答案】 C

【考点】公元纪年法、世纪、年代

【解析】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而没有\公元0年\;公元1年以后是公元后,公元1年以前是公元前;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同理,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年为公元前一世纪,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01年为公元前二世纪,公元前200年是公元前二世纪初,公元前101年为公元前二世纪末;所以,C项正确。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9年各地高考试题

1.(2019江苏卷)《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

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4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解析】答案c.汉初诸侯出现的这些现象都跟封国制有关,根源:郡国并行制。 2. (2019浙江卷)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

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解析】答案A

3.(2019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

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答案C。B选项未涉及,D选项排除,原因是因为诸侯国的存在,为完全控制。A选项无关。故选C。主要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

4.(2019江苏卷)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

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解析】答案D

5.(2019全国卷Ⅲ·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

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解析】答案A。根据题干“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判断,应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不能反映B.C.D三个项。 6.(2019全国卷Ⅰ·28)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