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17:40: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课程论文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12级
学号:201202010001 姓名:张丽凤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与柏拉图、奥古斯丁并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康德的研究涉及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等广泛领域,其中,三大批判著作───《纯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三大批判”分别探讨“知”、“意”、“情”三种基本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对应的目标是“真”、“善”、“美”三大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研究了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即判断力,而判断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了于是就要对判断力加以批判研究。 判断力,就是在认识能力中一个居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又是一种先天的立法能力。将特殊置于普遍之下的能力即为一般判断力,假如给予了特殊,判断力只能去寻求普遍了,此时,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审美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判断力在自己的主观思考中有自己的一个对于自然可能性的先天原则,它不是借此向自然颁布规律,而是反思自然,从而为自己颁布规律,就是说,并不是我们规定自然是什么样的,而是规定我们自己心中的自然是什么样的。反思性判断只能作为规律自己给自己,不能从别人那儿拿来,也不能颁布给自然。 接下来讲审美判断力,它的特殊性在于是按照规则而非概念对某物做出判断。当我们看某一客观物时,当对象的表象也就是其外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的同时能直接与我们愉快的情感相结合时,这个表象本身就是审美对象。就是说,观察客体的表象后,我们给出了自己先天的看法、判断,这些看法判断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感受,那么这个判断就是对客体的审美判断。这时,我们就称该对象为美,称凭借这样一种愉快而做出的判断的能力为鉴赏。 我们分辨某物是美是丑,是通过想象力把一个表象与他的主体包括我们当时的情感(无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联系起来,而我们谈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感性,通过感性来审美,而不是通过认识能力来审美。就是说,你看到一个物体时,不是将它看成什么,而是从它呈现在你面前的样子看,是否愉悦了你的心情,若是你愉快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美的。
《判断力批判》认为,人的情感在本质上是想像力、知性、和表现力和谐的产物。情感的对象既不是现象,也不是本体,而是美。美的形态是现象的,却不是认识。美的本质是本体的,但不是道德、信仰。情感与美完全独立。作为主体功能的理性,在现象界中呈现为认识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在本体界中还原为人的实践行为的文化自由本质,而在审美界中,理性则表现为以自由为本质、以现象为形态并基于想像力的理念。康德说:“想像力的这一类表象叫理念,部分是由于它们至少追求超越经验界限的某些事物去寻求接近理性概念的表象,给予这些理性概念以客观现实性的外貌,另一方面,并且主要的是因为对于它们作为内在的诸直观没有概念能完全切合着它们。”这就是说,在审美中,理念以自由为本质,使审美成为一种主体的文化活动。
《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是具体的,一般可分为“优美感”和“崇高感”二类,并且审美意识还以艺术作品的方式过得物化。这样理念在不同的审美形式中有着相对独特的具体功能。康德把主体“情感”对客体纯形式的观照称为“优美感”。“优美感”集中表现了康德对
审美的四大规定,即审美四契机:第一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至来看的契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厉害观念的愉快感和不愉快感对某一对象或是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第二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量来看的契机,美是无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东西。第三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在它们里面观察到的目的的关系来看的契机,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第四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对对象的愉悦的模态来看的契机,美是那不依赖概念而被认为做一个必然的愉快的对象。在优美感中,理念起着一种质的规范作用。 “优美感“本质上是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审视,是对人作为主体建构自然对象、展示“存在”意义的确证。 审美判断力的合目的性、想像力、由特殊找寻普遍及其只与对象形式联系的特征使其在展开的判断中生成了审美过程。而美的本质就居于审美过程之中。康德正是在作为美的根源───审美判断力生成的审美过程从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厘定美的本质: 1.判断的质方面
美是一个主体的情感过程。但这个过程的情感性质既不同于具体欲望满足所产生的纯感性愉快,也不同于道德行为引起的纯理性愉快。纯感性愉快和纯理性愉快都与对象的实存有关,关涉对象的具体内容。这两种愉快都在各自同化对象、使对象失去独立存在意义中实现。换个角度看,情感关涉内容必受到内容的限制,因而纯感性和纯理性的愉快都具有功利成分,也都是有限的,不自由的。而在美中,判断只涉及判断对象的形式,这形式又契合着判断的目的,所引起的情感愉悦始终观照着形式自身,对象形式在鉴赏过程中处于自足的位置上,拥有独立的价值。由于只涉及对象形式而远离内容,美产生的情感自然不会受到实存的影响、内容的限定。所以这种情感是自由的。 2.判断的量方面
美作为判断功能的实现,其判断是单称的。判断客体与判断主体的关联不以概念为中介却孕纳着普遍性。这是因为一般单称判断的对象是先于判断的实存,只有主体在同化它时引起主体反应后才能对它的性质下判断。显然在一般单称判断过程中,主体反应在前,判断在后,判断结果仅对判断个体有效。美则是先有了判断,然后才在判断过程中生成了被判断的对象───形式和主体反应───情感。美的判断在先,快感在后,对象与情感的单称性蕴寓着判断的先验性,表达着判断力在想象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式符合由想像力与知性能力之间的和谐所建构的普遍性。 3.判断的关系方面
在一般的判断过程中,判断对主体的满足总具有直接而明确的目的。但美既与实用、欲望、伦理、实践无关,又无明晰的概念逻辑,从而也就无任何特定目的无涉,仅仅是想像力与知性能力趋于一定的和谐自由才使美具有了某种合目的的性质。这种合目的性是“没有目的的目的性,只要我们并不把这个形式的原因归于意志,而只有通过溯源到意志,使它的可能性的解释对我们是可理解的,并且我们对于它的可能性并不总是要从理性的观点去认定它。我们至少可以依据形式,察觉到一种合目的性,而并不去把它归诸某种目的”。 4.判断的模态方面
美体现着合目的性,具有普遍的有效性。所以美不仅是感性现实的,也是本体必然的。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所产生的愉快是必然的,但这种必然性不是一个理论的客观的必然性,而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因为审美判断的必然性不是从一定的概念引伸出来的,而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康德指出,审美判断的必然性是以先天的“共通感”为前提和条件的。共通感是“一种情感的普遍传达性”,它是我们设想的一种理想规范,否则人与人之间就不能产生共同的美感,审美判断就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通过以上四个主体契机方面的考察,康德确信:①美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并与功利性质无关。美不是实践。②美是单称判断,不涉及概念。美不是认识。③美不涉及明确概念和目的,却
使对象的形式暗合着主体的心意活动。美无目的而又合目的。④美是一种具有合目的普遍性和传达有效性的观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