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最新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17:44: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编者按】要用课文教语文,这已成为小语界的共识,但如何操作,则比较模糊。而解决这一问题,与落实课标提出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密切,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本专辑中,全国著名小语教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从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出的看法,观点独特、新颖,有发聋振聩之感,其他4篇从实践的角度,阐述如何强化课程意识,落实“语用”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也很有新意,值得一读。 语文课不应该教课文,要用课文来教语文,或者说用课文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认同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增强语文课程意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那么面对一篇篇课文,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分清本体和非本体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

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聚焦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见图一)

然而观察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不少教师往往是将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当成了一堂课主要教学目标,瞄准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按照“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延伸”等环节组织教学。这样的语文课实质上是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做语文课主要目标,颠倒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教学内容的关系,客观效果就是造成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边缘化。(见图二)。请看下面案例1。

案例1:二年级《称赞》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10个生字,会写8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案例1“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毫无疑问属于非本体教学内容,将其列入教学目标当然不错,但将其作为“教学重点”显然不妥,说明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误读。按照这样的重点教学这篇课文,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会集中在课文内容的讨论上。学生学完课文,所得到的主要收获将是“知道称赞别人的重要性”,达到的是德育课、社会课的教学目标,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社会课,或者上成地理课、历史课,降低语文课的教学效率,甚至会异化语文课的学科性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误读不是个别,而是相当普遍,甚至在一些教学参考书中,也将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作为教学一篇课文的主要目标,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案例2:二年级《称赞》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10个生字,会写8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先讲故事,再分小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