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资料Word 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0:00: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 人民性的思想;运用口语的优点;丰富、多样、性格化;精练的写法 ——徐中玉主编. 应用文写作.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6 ——312页

(2)谈《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金志仁——江苏省语言学会主编 语言研究集刊 第二辑》第:453页

(3)《儒林外史》语言琐记——王希杰著《语林漫步》第:110页

(4)《儒林外史》语言风格——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 郑颐寿 诸定耕主编《中国文学语言艺术大辞典》第:1609页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追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同上第1610页 (5)《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儒林外史研究论集. 北京市:作家出版社, 1955.—92页

(6)遇笑容著. 《儒林外史》词汇研究.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7)《儒林外史》的语言特色——《中国文学答问总汇》王德宽等撰稿《中国文学答问总汇》编委会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303页

(8)论《儒林外史》语言的艺术风格&傅继馥 江淮论坛 1980年 第4期

(9)论《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周中明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 第1期 (10)论「儒林外史」的语言(铁马) 出处:再生 年代:1947年 刊号:第169期 (11)论《儒林外史》的语言特色&刘清渭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88年 第4期

(12)李汉秋主编. 儒林外史鉴赏辞典. 北京市: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2.02【图书馆藏】文理学院工具书 (13)朱林宝主编. 中华文化典籍指要. 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4. 857页图书馆藏·西校区工具书文献检索室

(14)国内许多学者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学者们对《儒林外史》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论文,涌现了许多专家,如胡适(1917a,1917b,1920,1921,1922,1924)、钱玄同(1917)、何满子(1954,1981)、何泽翰(1957,1985)、王俊年(1980)、李汉秋(1984,1992,1994,2001)、王丽娜(1981)、宋柏年(1994)、陈美林(1998)、陈文新 鲁小俊(2001)、遇笑容(2001)、张国风(2002)等等。 ——《古典小说英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儒林外史>汉英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

作者: 徐珺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 第53页——本馆电子全文·语境研究·国内外综述全面 (15) 礼失于衣冠而求诸草野的文化想象——《儒林外史》的时空漂移策略·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儒林外史》诸种说憾(上)龙腾国学论坛http://bbs.ltgx.net/thread-50955-1-1.html 本帖最后由 bjhdzgdl 于 2009-9-30 21:34 编辑

《外史》是一部公认的经典名著,笔者识寡见浅,不敢妄言,仅援引“大家”之言略述如下:鲁迅对《外史》推崇备至自不待言(散见于“中国小说史略”等著述,因较易见到,故从略);大学问家胡适亦云:我们安徽的大才子,不是方苞,不是姚鼐,而是全椒的吴敬梓,对《外史》的喜爱、骄傲溢于言表;陈独秀认为,《外史》之所以难能可贵,就在于它不是主观的、理想的,而是客观的、写实的,是中国文学里很难得的一部章回小说;而钱玄同更是将《外史》推之为中等学校的“模范国语读本”。他认为《外史》有“水

浒”“红楼”(钱氏最喜爱的另两部小说)之长,而无之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描写真切,没有肤泛语,没有过火语;二、没有一句淫秽语;三、国语的文字。

既然诸多“大家”对《外史》的评价如此之高,那么《外史》到底讲了些什么呢?惺园退士在“齐省堂《增订儒林外史》序”中说到:《儒林外史》一书,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其写君子也,如睹真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肝,描写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评语尤为曲尽情伪,一归于正,其云“慎勿读《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斯语可谓是书定评矣。虽然《外史》的文字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 “白话”,但毕竟是诞生于距今的两百年前,时移事易,物是人非,要想全面读懂、理解《外史》的精髓,难度还是不小的。因此市面上的各种《外史》书籍,如果说每一种都有遗憾,毋宁说是每一部都各有其所长,而这所长自然是有助于读者全面读懂、理解《外史》的,这才是笔者重复购买、阅读的关键原因。各有所长的诸种集中表现在版本、评点、注释三个方面,试述如下。

睹真容“影印”有恨

首先从版本说起,应该说,《外史》的版本较之“水浒”“金瓶”“红楼”“三国”“西游”等 ,可谓简单(“水浒”“红楼”二书版本最为复杂,笔者愚见——前者由于极强的“斗争性”,版本的复杂纯是与统治阶级不断博弈的结果;后者显而易见的是,钞本系统由于曹雪芹、脂砚斋等不断修改评批。而刻本系统,程、高于短短几个月内连刻两次,且修改极大)。学界公认的是于嘉庆八年(1803)刊行的卧闲草堂本,共56回。这个版本基本上是后世各种翻印本的祖本。惟一的“异本”就是增补齐省堂本,此本增加四回文字,使全书达到60回。所增的四回是从卧本第43回中间插入,直到第47回上半回,写沈琼枝成为盐商宋为富之妾,到寺院乞仙借种等事。鲁迅称此四回文字“既不伦,语复猥陋”。学界亦一致公认此四回为伪文。因此建国后鲜有此本刊行。

由上观之,拥有一套卧本的影印本,即可全面窥视《外史》原貌。笔者的这部影印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5年影印的北京图书馆藏的卧本,比原版版心(高128毫米、宽95毫米)略为放大,共四本,影印字迹清晰,只是略觉有些厚,一卷在握有点难,但阅读仍不失惬意。影印本的好处在于可以看到铅印本删除的“糟粕”;另外可以判断一下铅印本断句、分段是否合理、准确;同时对读铅印本,可以知其所以然。

然而影印本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且不说刊刻中的各种音讹、形讹错字和缺字,只没标点符号、不分段这两项(不过这两项倒的确可以节省纸张、稿费及最终的印刷成本,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足令当今读者头大了。须知,标点与分段是让当今读者读懂、理解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应指出,市面上出版的各种铅印本,在这方面都远谈不上完美。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是,建国后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俞平伯的秘书王佩璋看后特别撰文批评,其中涉及标点与分段的批评占了很大比重,作家出版社不得不公开承认错误,承诺再版时出勘误表。(插句题外话——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不谓不小:小人物可以批评大出版社。李希凡、蓝翎就是看到了王佩璋此文所取得的效果,才动了念头写文章指摘俞平伯。李、蓝的念头也确实没白动,他们合写的文章收到了比王文更大的效果。只是这种效果现在看来,当事人恐怕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注释沙金细淘

鉴于影印本的不足,一本详实的注释本则成为必须。以《外史》为例,注释的重点应有以下几个方面:1.某些地方方言俗语(《外史》中安徽、南京等地方言土语尤多),2.服装佩饰形状,3.科举、官制的相关知识,4.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习性与生活方式,5.众多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以上诸多因素看当今的注释本,人文版图书以其一贯的精确的校对,详实的注释,赢得读者当之无愧的首选。

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古典小说整理工作可谓历史悠远,建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前身作家出版社即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红楼”“三国”“西游”“水浒”“东周”等一批优秀的古典小说均于上世纪50年代初推出了“作家版”(其中“水浒”是最早出版的,时为1951年,当时《人民日报》曾作为重点新闻予以报道),排版方式为竖排繁体,这批名著自然也包括《外史》。笔者手头这部“作家版”《外史》是1955年4月一版一印的,在该书的“出版说明”中明确注明是以卧本为底本,然而删去了最末一回。注释偏重于有关科举制度和官职名词。

这批“作家版”小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整理时间较仓促,出版社并未组织专门的专家学者进行整理注释工作,而是编辑部自己整理的;二、根据上文王佩璋对“作家版”《红楼梦》的批评可以推测,这套丛书的标点符号及分段,很多是参考民国时的“亚东版”的,标点自然也是参考汪元放的;三、由于只是编辑部自己人整理的,注音较少,注释也显简单。应该说,这套丛书带有明显的从民国到新中国的过渡色彩。“作家版”《外史》除具有上述不足之外,在版本方面也并非完美:既然已说明是采用卧本,那就没有必要删除“幽榜”一回,至少也应该在附录中保留,这样才算是保持卧本的原貌。至于真伪,不辨伪又何知真。

正是因为“作家版”有如上的不足,因此在这套丛书出版后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开始组织专家重新整理出版,《外史》于1958年也有了张慧剑注释,程十发配图的新的版本,惜这套书的初版本笔者未见到。但这个版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校注本,注音、注释相当详实,目前的人文版《外史》就是这个版本,另外程十发的配图也是《外史》的经典插图了,因为《外史》成书时间为清后期,其间木刻版画已是江河日下,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便捷的石印印刷,所以《外史》的木刻版画绣像,笔者一直没有见过,清末及民国期间石印的增补齐省堂本有些是配有绣像的,但也没见过,不好表态。

在1958年的张慧剑校注本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又于1977年推出了“南京师范学院”本,这本书在“整理情况”中注明是以张慧剑校注本为基础出进行整理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张慧剑本的经典性。南京师范学院本比张慧剑本多了些什么呢?这就是迫于时代的要求,增强了“阶级性”的色彩,这在开篇的序言中就有体现:多了很多马恩列斯毛的关于文艺的黑体字。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机械引用,生吞活剥,画蛇添足。这种“阶级性”在注释中一样体现得很明显,时刻不忘反封建、反迷信。例如第30回,在“窥醉、借茶、刺虎、思凡”一条的注释中,在与1955年作家版的基本相同的对于这几折戏曲的出处,内容简单注释以外,1977年南京师范学院版特别加上一句:这四出戏都是以旦角为主角的黄色戏曲,内容都很反动。类似这样的字句在注释中还有很多。(待续) 话评点“全璧”虚位

简介:小说评点是理解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历来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一节重点阐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儒林外史会校会注本”、黄山书社“儒林外史黄小田评点本”及江苏古籍出版社“陈美林新批儒林外史”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