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15:52: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作业一 思考题
请比较分析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社会学在思想来源、研究对象、方法原
则等方面有何区别与联系?(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
400 字)
作业二
阶段性测验(第 1 至 10 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10 小题,共 20 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170 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括号内)
1.自 1838 年( 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孔德将( 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A.游牧社会
B.秩序与进步 B.农业社会
C.效率与公平
C.封建社会
C )。
D.个人与社会
D )→工业社会。
3.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
D.军事社会
4.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事实 D.社会组织 5.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 B )。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D.社会行动 A )的。
6.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D)。
C.社会规律
7.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
A.非逻辑 B.合逻辑 C.合理性 D.合规律性 8.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 D )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
A.价值理想 B.社会进步 C.道德要求 D.直接利益
9.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
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
B )。 C.反功能
C.姿势对话
D.显功能
C )。
D.意义表达
A.隐功能
B.功能失调
B.语言交流
10 .米德提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A.情感沟通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
1.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
2.齐美尔根据服从于多数人、服从于组织、服从于思想原则这三个标准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3.迪尔凯姆论述了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性自杀等三种自杀类型。 4.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投入、体验和设身处地。
5.米德指出,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和预期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1.实证阶段(孔德)
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 实的阶段。
。
5 分, 4 小题,共 20 分)
2.社会比率(迪尔凯姆)
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
3.有机团结(迪尔凯姆)
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 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4.社会唯名论
韦伯的立场被称为“社会唯名论”
,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
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 2 道题,共 20 分)
,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包括对环境给系统的限制和压力的顺应,以及
,即社会系统确立总目标的功能。社会系统确立了总目标,可以把社会成员
1.帕森斯 A— G— I — L 框架中的适应、目标达到、整合与维模(即潜在的模式维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A ——适应 (Adaptation)
对环境的积极改造。
G——目标达到 (Goal-attainment)
的社会活动集中指向某种目的。目标达到功能表现为一种过程,包括确立目标和组织社会成员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 诸实践。
I ——整合 (Integration) ,即协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使它们达到某种程度的团结而开展有效的合作。整合
功能是通过适当情感联系实现的 。
L——潜在的模式维持 式连续性的功能。
(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 ,即根据某些规范与原则,维持系统行动秩序与活动方
社会系统不会因为运行的间歇性而中断,它将通过一系列规范和原则使自己的运行模式潜存下来,一旦社会成
员进入这些规范和原则作用的范围内,系统又重新运行起来。
2.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哪四种理想类型,其划分的依据及每一种社会行动的特点是什么? 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
( 1)情感类型:其特点是人们开展社会行动时,把喜、怒、哀、乐等情感和情绪作为自己行动的主要依据。 ( 2)价值理性类型:其特点是目的是给定的,行动者不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主动地衡量和挑选何种行动目标。 ( 3)传统类型:其特点是既不算功利,也不追求超功利的理想,它所坚持的是习惯的继续和历史的沿袭。
( 4)工具理性类型:其特点是具有功利目的性、手段选择性、操作策化性、效果检测性等特点。 这四种行动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的根据不同作出的划分; 它们都在一定普遍性程度概括了某些社会
成员的行动方式,亦即不是少数个别人的个别主观性。 五、论述题( 25 分)
1.默顿是如何批判宏观结构功能主义的?
作业三
课堂讨论
组织和国家的发展有哪些 400 字)
请讨论布迪厄所论述的社会资本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社会资本的开发和积累对于个人、
好处?又会产生哪些问题?(每位同学于课堂讨论之后,提交一份发言总结,字数不少于
答:根据布迪厄的说明,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有如下的特点: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
性的社会网络关系。其次,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
联系,是在特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它要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关系来加强,否则就是变动不居 的偶然联系,而不是作为具有稳定联系的社会网络。再次,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只有当社会网络被行动
者调动或利用时,它才能以某种能量或资源发挥资本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时它就是现实的社会资本;而当它未被调 动和利用时,它仅仅是静态的网络关系,是潜在的社会资本,可见,社会资本是动态的实践性概念。最后,社会资
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 而有所区别。社会资本的开发和积累对于个人发展的好处和产生问题:例如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 社会
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过度追求和使用社会资本会给当事人及社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社会资本 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产生协同效应。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1)社
3) 1)
会资本可以帮助收集、筛选信息 社会资本有助于降低就业成本。 滋长了“权力和关系崇拜”。 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
, 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 4)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 2)滋长了严重的依赖思想。
2)社会资本可以帮助推荐就业。(
2. 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消极影响:
( 3)极大地破坏了业已形成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第一,
4)消解大学生去西部、下基层的热情,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对于组织和国家的发
展: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 一方面扩大了生产规模, 增加了社会财富; 另一方面在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积累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扩大再生产的物质保证;为科学技术
的迅猛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推动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对于提高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化程度是非常有力的, 从而为资本和生产的国家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资本积累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资本积累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加,从而为社会各个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质 和资金保证,特别是为了公共设施建设、科学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和资 金保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积累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产生的
问题:资本积累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断生产出日益扩大的资本家阶级。 社会财富日益积
累在少数人手中,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特点之一。资本积累在带给资本家阶层日益富裕的同时,却给无产阶级带来 了日益的贫困。
作业四
阶段性测验(第 11 至 20 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括号内)
1.霍曼斯认为,(
2 分, 10 小题,共 20 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D)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行为中为获得某种利益,或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预先做出的支付。
C.友谊
D.成本
B)。
C)。
C.开展竞争 C.互动仪式链
C.个人与社会
D.学习优点
D.利益关系
D.传统与现代
B)上升到首要地位。
A.帮助 A.显示能力 A.社会矛盾
B.关爱
2.布劳指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权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向别人(
B.提供帮助 B.阶级冲突
3.柯林斯展开冲突理论从微观迈向宏观研究所使用的核心观念是( 4.常人方法学超越了( B)的对立。 A.唯物与唯心 B.主观与客观
5.丹尼尔?贝尔认为,知识阶级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力量,一个重要根据是( A.生产技术 A.普遍性
B.理论知识 B.规律性
C.发明创造
C.差别性
D.文学艺术
C)的规则。
6.福柯主张,知识考古学要在实证性的话语实践中揭示出具有(
D.相似性
7. 布迪厄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行为是由( D)支配的。 A.理性思维 B.风俗习惯 C.宗教观念 D.实践感
8.马尔库塞提出,本能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无压抑性文明,而无压抑性文明的根本点在于( A.思想 B. 人性 C.理性 D.爱欲
D)的解放。
B)之间。
9.哈贝马斯认为,目的理性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亦即展开于( A.人与社会
B.人与物
C.人与群体
D.人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