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5:08: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
05农学和种子本科
张树发
河北北方学院农科系植保组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
前 言
一、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农业昆虫学(Agricultural entomology)是昆虫学(Entomology)应用方面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和种子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昆虫,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昆虫外部、内部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各构造的组成、功能及昆虫个体发育的一些基本规律等专业知识,为昆虫的识别测报、毒理及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验、教学实习不仅能直接生动地观察到各种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并能进行昆虫的分类鉴定,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等一些专业基础常识及方法,了解昆虫的某些生理特性等,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昆虫学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剖昆虫的细微的操作技能、鉴定昆虫的能力和对工作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昆虫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因地制宜地运用综合治理措施,将害虫的为害控制在经济水平允许之内,保护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促进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二、 课程的基础及与其它章程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下列基础科学知识: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气象学和生物统计等。由于农业昆虫种群变动的规律和防治害虫的多种多样的方法,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各种农业技术措施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还应学习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普通耕作学、作物栽培学、遗传育种学、生态学、农药概论等科学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既需同时开设,还要做到有机联系。 三、 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
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是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昆虫的外部形态学、昆虫内部解剖和生理学、昆虫生物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防治原理和防治方法。
各论为本课程的专业部分,主要介绍各类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发生条件和规律,测报与防治方法。其中以本省主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害虫为重点。 四、 课程选用的教材
课程选用袁锋主编的第三版《农业昆虫学》,属于非植物保护专业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其中第一篇总论部分,基本上按其框架,做适当压缩后向学生讲授。第二篇农作物害虫部分,由于统编教材的内容面向全国,不少害虫不宜本校讲授;该教材编入地下害虫和麦类、水稻、杂粮和棉花等作物的主要害虫,虽然也是本校向学生讲授的主要害虫,但是在该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中涉及河北省的情况较少,因此不能完全照搬使用,应根据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编写补充教案或材料,以适应我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五、 教学方式方法与时数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习、多媒体及电化教学相结合进行。课程总学时数:8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52学时;实验课:20学时;教学实习:10学时。
1、 课堂讲授
要系统阐述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可占总学时数的65%。 讲授总论时,要为学生学习各论和今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必需的理论基础。因此应对大纲所列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和分析。其中:讲授“绪论”的内容时且不可一带而过,应视为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入门教育,要真起到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程产生兴趣的作用。讲授“昆虫体驱构造和功能”,要使学生了解昆虫外部构造的一般特点,并认识到这是识别和防治农业害虫的基础;讲授“内部解剖和生理”部分,要阐明昆虫内部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及其与防治的关系。讲授“生物学特性”时,不仅使学生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行为习性,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任何一种农业
害虫的生活习性都是防治和科学根据。“昆虫分类”一章,要使学生了解分类的原理和重要意义,掌握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目、科的主要特征和特性,并使学生认识到昆虫的分类是学习整个农业昆虫学的重要基础,讲授“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时应着重说明昆虫的分布与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是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指出改造自然条件和改革种植制度对抑制害虫的重要意义。介绍测报方法时,要指出当前我国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的现状及不足,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一章,介绍五种防治方法时,尤其要注意“农业防治法”的重要性及当前轻视农业防治的问题;讲清“生物防治法”与“化学防治法”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化学防治法”,既要讲它具有其它防治方法不可取代的作用,还要介绍近年在化学农药使用中出现的种种严重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害虫的综合防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向学生讲明1986年全国综防会议提出的“系统治理”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害虫综合防治方案”的设计方法。
讲授各论时,不仅要介绍每个害虫的生活史和习性、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测报与防治方法,而且应使学生了解生产实践中防治这些害虫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尤其对于连年猖獗发生、为害性极大的害虫,要着重讲解害虫主要行为习性的机制及其在防治上利用的价值,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讲授课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利用直观教具,如挂图、图表、幻灯片、模型、电视、录相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跟上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的形式,在讲授课中要随时注意将国内、外以及本校新的科研成果补充到讲课内容之中。
2、 实验课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识别昆虫的重要教学环节,可占本课程总学时数的30%。实验以班为单位进行,1-2人一个小组为宜,每组一套实验用具和材料。
每次实验均应有实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指导的要求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宜多做准备,尽可能使用新鲜和典型的标本,并要配合采用投影仪、幻灯片、电视显微镜、录相带、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现代形式,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各论部分的实验亦可到田间进行实地观察。
实验室内要陈列主要害虫生活史和为害状的标本,以及主要目的代表昆虫和主要天敌的标本。 每次实验课,学生都要按照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应认真批改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 3、 专题报告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每学年在课程计划学时之外,安排2—3次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的内容以农业昆虫学方面的科研动态和与本省主要害虫有关的研究成果为主。任何教师可将本校的研究成果和收集的国内外文献,归纳成不同专题向学生报告,亦可外请专家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报告之前要印发资料,做为本课程的补充教材。
4、 实习
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两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教学实习在计划学时之外安排,每届学生安排1周,主要进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识别,亦可做一些小型的药效试验或专题考察。
生产实习安排在本专业学生毕业前的生产实习时进行。实习内容可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协助当地植保部门进行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和天敌资源的调查研究,参加主要害虫的预测和防治工作,以及新农药的药效试验及推广销售等等。亦可协助本校老师进行科研工作。通过生产实习,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