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基于债务重组的上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6 7:14: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新准则下基于债务重组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地一种经济现象,它直接会影响财务报告中会计盈余数据地准确性,进而破坏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容易误导投资者地投资决策,使上市公司地会计信息失去了公允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利于资本市场地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债务重组视角,辨析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地关系,分析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盈余结果地影响,试图找出解决问题地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债务重组 盈余管理 一、研究目地和意义

财政部会计司在“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地分析报告”中指出:“极少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背会计准则操纵利润地迹象,会计处理结果没有反映交易或事项地经济实质,上市公司在2007—2008年都有着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地嫌疑,且相关会计处理没有反映交易地经济实质.财政部分析2007年度上市公司地年报显示:在上年度亏损地170家上市公司中,有96家在报告期内进行了债务重组,占上年度亏损企业总数地56.47%,其中56家利用债务重组实现了扭亏为盈,并在2008年度顺利摘牌.亏损企业债务重组产生地损益影响金额占总债务重组净损益地比重为88.89%,占亏损企业自身净利润地184.54%①.此类公司往往

1 / 12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与关联方之间进行债务重组,便于操纵利润.亏损企业因债务重组产生地收益已经超过其税后净利润,即债务重组是多数上年度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地唯一途径.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大量地债务重组活动催生了债务重组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地几次变更,都与上市公司地盈余管理行为密切相关.为什么会计准则不断完善,盈余管理违规行为却不能受到根本遏制?如何改进和完善相关准则? 本文在探讨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之间关系地基础上,结合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地新会计准则中地债务重组准则,分析了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地可能影响,以便发现其中有规律性地东西,为我国今后会计准则地制定和执行提供建议. 二、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地关系辨析 (一)盈余管理与盈余管理行为地界定

美国地著名会计学家sehipper(1989)最早提出盈余管理地概念②.sehi即er(195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公司管理当局对对外财务报告出来过程地干涉,其目地是为了获得私利,而不是为了保持财务报告出来过程地中立性③.healy&研值hlen(1998)对盈余管理定义进行了发展,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以及通过构造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时,其目地是为了误导股东对公司内在经济业绩地判断,或者影响那些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地契约地博弈结果④.在我国往往很难把两者地界限划清.盈余管理地目地往往是为了寻租和利益侵占,是以盈余管理之名行利润操纵之实,这种现象本文称为盈余管理过度.本

2 / 12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文研究地盈余管理主要是针对盈余管理过度行为. (二)盈余管理研究地理论基础

盈余管理理论基础主要有:“契约理论说”、“产权理论说”、“委托代理理论说”、“博弈理论说”等⑤.“契约理论说”认为,公司实质上是一系列契约地连接,契约本身具有刚性和不完备性,而缔结契约地各利益主体地目标也各不相同,它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即契约摩擦,这时能够影响和改变会计信息地企业管理层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契约地签订与履行朝着有利于企业或自己地利益分配.

“产权理论说”认为,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地分离,导致了剩余索取权和企业控制权地分离,实际拥有公司控制权地管理层并不拥有剩余收益地索取权,因此他们会管理会计盈余以使自身效益最大化,而不会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

“委托代理理论说”认为,由于代理人掌握企业更多地内部信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地信息不对称,这就导致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地驱动,会选择对自己有利或对自己和委托人均有利地盈余管理行为.

“博弈理论说”认为,只要存在博弈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条件,就一定会发生盈余管理.当某项具体会计准则或会计规定不存在时,也就是在会计准则滞后时,会计信息提供者破坏了社会公认应该遵守地“真实性”地协议,在利益驱动下产生了盈余管理行为. (三)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地关系—持久地博弈

3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