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文献综述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5 2:52: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并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向前推进。与此同

时,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也处在迅猛发展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各国经验表明,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经营出现较大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异常突出。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对此,国内外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将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字:中小企业 融资 信息不对称 信用 风险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尽管如此,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是公认的的世界性难题,自1931年英国的麦克米伦爵士提交《麦克米伦缺口》至今,各国政府、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各类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持续致力于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但仍没有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的数量与结构直接制约企业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在发达国家,有关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以下列举三种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麦克米伦缺口”理论

英国议员Macmi1lan(1931年)在向英国国会提交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报告中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资金的缺口,也就是说资金的供给方并不愿意提供给中小企业足够的资金。Macmi1lan的研究认为中小企业长期资本的供给存在短缺,但是又未达到在公开市场上融资的规模,由此中小企业很难在公开市场上获得资金。“麦克米伦缺口”是关于融资缺口最早的论述。后来Bolton 报告(1971年)、Wilson 报告(1979年)等研究也证实了许多国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缺口,同时,中小企业也更易遭受来自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缺口”的困扰。

英国学者Ray(1983年)将金融缺口分产生的原因分为资金的可得性和融资成本两个方面。张捷(2003年)补充了产生金融缺口的第三个原因,即融资时限。

不对称信息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Ross(1977年)提出公司资本结构的信号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假定经理人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风险较之投资者有更多地了解,投资者知晓经理人的激励制度。由此,投资者只能借助于经理人所传达的信息来间接地对企业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管理者则可以通过改变其企业资本结构来传达企业的收益与风险,进而影响到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而后Myers和Majluf(1984年)在Ross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不对称信息对企业投资活动以及资本方式的影响,提出了资本结构排序假说。

Banerjeel(1994)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他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具有地区性,由于其可以同地方中小企业长期合作,进而相互了解,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相比之下,大型金融机构则缺乏对中小企业的了解,为规避信贷风险更愿意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S-W模型

Stieglitz和Weiss(1981年)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因素,建立了S-W模型。S-W模型假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借款人在交易中占有信息优势,此时银行如果增加利息,可能面临逆向选择的问题,进而导致市场失败。对企业实行信贷配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存在更多的信息不对称,所以,银行更可能通过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来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融资环境差,金融机构少,企业主风险意识差,企业倒闭风险较大;融资渠道不畅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中小企业与银行缺乏互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严重;缺乏有效地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等。

(一)内部原因

不少学者认为中小企业自身原因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主要原因,其具体原因主要有:

1、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代理成本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在管理上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权力主要集中在所有者手中;财务上存在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账表混乱等现象。由于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所以基本不存在管理者与股东的冲突,但信息披露差、财务信息不透明却会导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Jensen和Mecking(1976年)着重研究股东与管理者、债权人与股东的冲突,认为在企业选择资本结构时,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导致融资难问题的产生。Brau(2002年)指出中小企业的规模、负债水平等是银行决定是否向其发放贷款的重要因素。赵尚梅、陈星(2007年) 中小家族式企业注重企业的控制权,偏好债权融资甚于股权融资。

2、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高。

中小企业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内源融资严重不足,也影响到外源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Jayartre和Strahan(1996年)指出大金融机构(如各大商业银行等)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拒绝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需求规模小、频率高的融资服务,以降低经营成本。张宗新(2000年)认为小企业规模较小、生存能力差,缺乏信用担保体系使小企业融资难。

3、中小企业信用管理观念差、信用度低。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过: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企业信用关系到其能否健康发展壮大,而目前我国企业信用普遍过低,甚至有拖欠银行贷款、借各种名义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而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因此,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也将一些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张圣平、徐涛(2002年)通过对中小企业内生障碍的分析,认为中小企业群体普遍存在信用缺失,众多企业的产权模糊,由此引起高风险经营,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罗正英(2003年)分析企业内部,认为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健全导致的不完全信贷市场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原因。单华军(2005年)认为中小企业无视融资信用管理,恶意拖欠银行贷款,且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较差导致盈利能力极为不稳定,企业经营风险偏高,难以融资。尹立莉(2009年)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过高的经营风险。

4、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会使信贷市场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也是均衡信贷配给的根本原因。S-W 模型认为银行的预期收益与贷款的利率及贷款的风险相关。商业银行在确定是否发放贷款时,无法估计借款企业的风险、不能提高利率,为避免逆向选择,以一个低于竞争性均衡利率对贷款者实行信贷配给,实现商业银行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即使中小企业愿意支付较高利息也无法获得贷款。Whette(1983年)修改了S-W模型,用借款人风险中性的假设替代了 S-W 模型中借款人为风险厌恶者的假设,建立自己的信贷配给模型,认为抵押品要求的增加可能引起企业的逆向选择,将减少商业银行的期望收益。Williamson(1986年)分析了信贷的监督成本,认为道德风险主要来自于关于项目收益的事后信息的不对称性。

5、中小企业多为私有制,导致银行不愿向其借款。

所有制歧视是阶段性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其影响将消失。中小企业在产权制度上多属于私有制,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来融资要比国有企业难。欧阳凌、欧阳令南(2004年)认为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产权的私有属性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融资比国有企业难。袁诚、周培奇(2010年)使用面板数据和双差分方法对中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中的所有制歧视状况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所有制歧视普遍存在。

(二)外部原因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不仅是其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等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1、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难。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定位于大型国有企业,随着中小企业崛起,这种状况得到了逐步改善,但是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的特点,又将很多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而且目前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体系不适合中小企业,从而对中小企业的评价结果也难以符合其真实情况,一些资产优良、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得不到所需的资金。张亚兰(2004年)认为,随着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入,银行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银行对贷款风险的管理与重视,加大了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