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语文试卷(含附加、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30 15:32: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而与牧人毫无关系,然后,他们拍拍屁股,驱车远去,你仍留在牧人身边,谁也带不走你。

在众多的游客和路人当中,有人感觉到一丝惭愧吗?面对你,有人照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吗?若有,他可能会想到这些。

赛里木湖,人们是多么肤浅又多么自以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们向你道歉,说:“我们对不起你!”

它听也不听。脸上犹自泊着宁静神秘的微笑。

(节选自《伊犁秋天的札记》)

12.“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从文章内容看,思想与湖有哪些相似点?(4分) 13.文中用了哪些对比来突出赛里木湖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14.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探究文章结尾处“我们对不起你!”一句的丰富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美的历程》结语

李泽厚

①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

②艺术的各种突出的不平衡性,经常使人怀疑究竟能否或应否作这种美的巡礼。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客观规律在哪里呢?韦列克就反对作这种探究。但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具体的细致研究;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就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

③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此久远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

高三语文 第5页(共11页)

和后世呢?解决艺术的永恒性秘密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新作,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艺术只有这样才流成变异而多彩的巨川;而从另一方面,这里反而产生继承性、统一性的问题。譬如说,凝冻在上述种种古典作品中的中国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为什么仍然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呢?为什么会使我们有那么多的亲切感呢?是不是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否正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呢?也许正是它蕴藏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的秘密?也许,应该倒过来,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生产创造消费,消费也创造生产。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传流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然而,它们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倏忽即逝、不可捉摸。它不会是神秘的集体原型,也不应是“超我”。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而这,也就是所谓“人性”吧?

④重复一遍,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

⑤美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巨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

(有删改) 16.请根据这篇文章,推断《美的历程》一书的主要内容。(6分) 17.请简要概述第二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古典文艺为何仍能感染激动着今天和后世?作者对此提出了怎样的解释?(6分)

七、写作(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一位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她给家长打电话

来处理问题。女孩紧张得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有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高三语文 第6页(共11页)

2016-2017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语文(附加题) 2017年5月

本部分为选考历史科目学生加试内容。总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请按照

题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陈平佐汉,志见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厕鼠。推微知著,固智士之相机;搜间传神,亦文家之妙用也。但必得其神志所在,则知图画名家,颊上妙于增毫。苟徒慕前人文辞之佳强寻猥琐以求其似则如见桃花而有悟遂取桃花作饭其中岂复有神妙哉!

(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1.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书同文”的建议,把 ▲ 作为统一书体。(1分) 22.这段材料谈细节描写,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赤壁之战,曹操败退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未在险要处设伏,被关羽

义释,回到江陵后大哭杨修,把责任推给谋士。

B.《风波》中赵七爷对七斤骂自己“贱胎”耿耿于怀,趁七斤没有辫子,挟私

报复,可见其内心深处的狭隘、阴暗和狠毒。

C.《边城》中老船夫教导孙女要有一种坚强的精神:“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

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

D.《子夜》借范博文所谓的封建僵尸风化的议论,揭示了吴老太爷受上海五光

十色景象刺激中风而死这一情节隐含的意义。

E.哈姆雷特以为是叔叔在偷听而误杀奥菲莉亚的父亲波洛涅斯,他为此陷入了

深深的悔意中,性格也变得复杂而多疑。

24.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的贾探春有“敏探春”之称,根据“偶结海棠社”“兴利除宿

弊”“抄检大观园”三回中的有关情节,概括探春的“敏”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老人与海》中,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当他通过紧绷的钓线发现有大

鱼上钩并拖着小船向远海游去时,几次大声地说“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要是那孩子在就好了”,这体现了老人什么样的心理?(4分)

高三语文 第7页(共11页)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关于陆游的艺术,也有一点应该补充过去的批评。非常推重他的刘克庄说他记闻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来许多批评家的意见也不约而同。这当然说得对,不过这忽视了他那些朴质清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抹杀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发现他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作诗方法是不妥的,尽管他自己改不掉那种习气。他说:“组绣纷纷炫女工,诗家于此欲途穷”;又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又针对着“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议论说:“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尝有一字无出处?……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但不妨共为恶诗耳!”字句有“出处”并不等于诗歌有出路。什么是诗家的生路、“诗外”的“工夫”呢?陆游最值得注意而一向被人忽视的是下面的主张。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又说:“大抵此业在道途则愈工……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换句话说,要做好诗,该跟外面的世界接触,该走出书本的字里行间,跳出蠹鱼蛀孔那种陷人坑。“妆画虚空”“扪摸虚空”原是佛经里的比喻,“法不孤生仗境生”“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也是禅宗的口号。陆游借这些话来说: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境”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至于他颇效法晚唐诗人而又痛骂他们,很讲究“组绣”“藻绘”而最推重素朴平淡的梅尧臣,这些都表示他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严的要求,悬立更高的理想。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5.从这段文字看,陆游的诗歌有哪些艺术特点?(4分) 26.请具体解释“法不孤生仗境生”在文中的意思。(5分) 27.请分析本文对读者学习写作有哪些指导意义。(6分)

高三语文 第8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