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课听课后的感想 (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6:40: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三复习推门课听课后的感想

10月下旬,教研室组织全体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分文、理两组分别对一、二、三、四中的高三年级进行了随机听课。以往我从未以这种方式走近高三课堂,对高三课堂一直觉得很神秘,高不可触。同时也很敬佩起早贪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高中老师,很羡慕他们能尽己所能帮助学生实现十年寒窗后的梦想,他们的伟大、可敬之处是不言而喻的,是全社会有目共睹的。这次有幸走近高三课堂,走近高三老师,走近高三学生,事实证明,曾经的想法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带给我这样一个思考:我们的每节课是不是已经都达到了真正“有效”?在当前大力促进高中新课改,倡导“高效课堂”的教改形势下,高三课堂,尤其是高三复习课如何达到“高效”?从听课的情况来看,我们的高三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有的课堂,老师不能巧妙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师生主次关系本末倒置。仍沿用 “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节课解决几个典型例题,生怕学生让分析问题会耽搁时间,会遗漏问题的关键,所以老师“大包大揽”,从头讲到尾,“千叮咛万嘱托”,”滔滔不绝地讲了一节。可悲的是旁观者清,我们教研员看到的是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思维,一部分学生“呆若木鸡”,思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课堂,还有好几名学生一直在打盹。试想,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有效?我认为每节课都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练习题为载体,以应用为方向,以能力为目标,真正实现“导”与“学”结合,“讲”与“练”结合。要反对以讲代学,倡导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学有所疑,听有所思,练有其效。

二、复习课丢失了完整的教学环节。复习课要不要完整的教学环节?好多的课堂只重在讲析典型例题,没有课题及学习目标展示,也没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和目标检测等这些环节,只是信马由缰,逐题讲析。整节课,学情没有得以反馈。我认为对复习课的习题,在选题优化的基础上老师不能平均用力,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突出重点,重视思维引导,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并将知识进行提炼整合,达到一课一得。

三、不善于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我们的教室里大都装有电子白板,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高三的复习课,老师若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例题、练习题、进行知识的梳理,定会省时省力,才会向高效课堂迈进。相比之下,靖远四中的课前3分钟教师侯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做好本节学习目标的展现,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不重视板书设计。因为是复习课,好多老师是信手板书,歪歪斜斜、洋洋洒洒的写了一黑板,毫无艺术性可言,在学生答题书写的规范性上也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五、没有处理好课本、资料和学生的关系。有的复习课,撇开课本,大量的做复习资料,将学生限于深深的题海之中。高三第一轮复习的侧重点主要是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即知识点的全面达标。老师应注重基础,回归课本,讲练结合,学练结合,在精练活练上下工夫。

就以上几点缺憾之处,在我们翻阅教师的《教案》中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有的老师编写的《教案》与课堂的流程不相符,《教案》并不是上课的充分依据,不能体现老师真正意义上的备课。观察师生在课堂中的状态,

不难看出老师并不是“有的放矢”,所以目标的达成与否并没有凸显出来。有的老师在教案的编写上,很粗略,一节课只有例题的解析过程,其它的教学环节如:导练、检测、总结、板书设计等都没有涉及。所以上课时,也就缺失了这些应该有的环节。有的教师利用《通案》进行教学,从备课环节看很扎实,但在课堂上展示的却是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思维空间、活动机会很少。总之,课堂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我们老师备课的扎实程度、课前准备的充分性上是休戚相关的。虽然教案的编写是我们备课的一种形式,但它是我们上课的依据和指导。值得一提的是靖远四中的“163”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型。大多数的课堂都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引导游刃有余,做到节节“三讲三练”,6个环节做实、做细。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艺术。他们独特、扎实有效的活页教案与课堂的“细、实、精、活”是相辅相成的。

教无定法,亦有其法。复习备考,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研究出效益,研究出成绩,研究应该贯穿于高三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希望我们高三教师与时俱进,用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教材,探索教法,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争创明年高考新辉煌。

张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