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十七)-----画像石和画像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3:11: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美术史(十七)-----画像石和画像砖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美术史的最重要的材料,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地区有二:山东西部、南部和四川岷江流域。此外河南南阳一带也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有一些发现。画像砖的分布地区主要是河南和四川。画像石和画像砖都是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及石阙的建筑材料。山东的画像石构成的享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当作汉代规模宏大的有壁画装饰的大型建筑物的模型来看待。山东省长清县的“郭巨祠”(北齐武平元年,公元五七○年所立的碑文根据传说断定为东汉有名的孝子郭巨的享祠,恐不可靠),上面镌刻有永建四年(公元一二九年)的过路人的题字,可知建成在此之前。“郭巨祠”是一小石室,有左、右、后三面石壁,上有前后坡的石屋顶,并凿出瓦垅,正面有三个八角形石柱,正中一柱分石室为左右两间。左右两石柱都是经过宋代重修的。石室内部三面墙上,打磨得很光滑,壁面上阴刻出各种人物及车骑的图像(图 50)。后壁正面的图像,上层是两辆车和两行骑士为前导,随之以击鼓奏乐的车,而以“大王车”殿后。下层是并列的夹在四座楼亭之间的三座楼阁,楼阁上层,人们端坐,两两相对,下层似乎是众人在向王者行礼。屋顶上刻有各种鸟和猿猴之类。石室左壁图像上下分六层。最上层是蛇身人首手执矩形物的伏

羲氏,其下似乎还有雷神的车和其他神话的形象。第三层是骑骆驼的、骑象的以及徒步的、乘车和乘马的兵士。再下面是周公辅成王的故事。第五层是对坐观舞蹈、杂技的图像和庖厨的图像。杂技有弄丸(把若干小球轮流抛在空中,球的数目一般是七个)、戴竿(竿子顶在人的头上,另有人攀到竿子上作各种游戏)等,庖厨有杀猪、井中取水等。第六层也是车骑行列、人物等。石室右壁图像上下也分成六层。最上似是与伏羲相对的蛇身人首手执一物的女娲氏。其下有“贯胸国人”,和一些在西王母(?)左右的人物以及兔、虎等动物。第三层也是车骑行列。第四层是以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物为中心,左右相对拱立的成排的人物形象。第五层是复杂的战斗场面,有人执弓箭隐在山后,“胡王”在听事,双方骑兵正在冲击,无头的人体正在从马上坠下。全图最左端是献俘虏,三人背缚了双手跪在地上,旁边有插了斧钺,悬挂了首级的架子。最下层是狩猎的图景:乘了车在射猎或徒步与野兽搏斗,有多种不同的动物。石室中央的三角石右面似是“泗水取鼎”的故事和一些祥瑞物,如连理树、比翼鸟、天吴等等。左面是有人从桥上堕于水中,正在打捞的景象。上方有霓虹和神人等等。其底面是日(中有赤乌)、月(中有蟾蜍)、织女、牵牛、北斗等星象。可见“郭巨祠”画像石的题材包括范围很广,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生活景象。其中,战斗图和泗水取鼎图其构图的经营,情节表现得较完整,其余多是

单纯的排列。人物形象以侧面为最多,缺乏表情,全身动作姿态变化不多,但有显明的区别。“郭巨祠”石刻可以代表汉代画像石中在技法及风格上最质朴单纯的一种。武氏祠在山东嘉祥县城南十五公里处,在过去是汉代画像石中之最有名者。因为其中一部分画像石和碑记,在宋代就被学者洪适在他的著作《隶释》中加以描述,并且也曾记载在另一宋代学者赵明诚的著作《金石录》中。清代研究古代铭刻的有名学者黄易,在一七八六年发掘武氏祠的全部画像石,并为之奔走计划,加以保护。黄易的工作是我国早期考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黄易的发现和在他以后的零星的发现,计有:武氏双阙(建和元年,公元一四七年立)、武斑碑(建和元年,公元一四七年立)、武荣碑(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及画像石四十五块,石柱及柱头各三个,还有一尊石狮。宋代学者记述的武梁碑和武开明碑,则已佚失不见。武梁祠(元嘉元年,公元一五一年)是最早发现的,因此,过去也习惯用此名称包括全部画像石,实际上应该只指其中的五块画像石,即组成一个结构最简单的石祠的左、右、后三壁,和屋顶向前向后的两坡。正面中央的石柱则已遗失。武梁祠的画像石,如果恢复他们原来位置,可以看出这一用石块修建的小室内部的全部的壁画装饰。石祠面宽约二米,进深约一·五米,正面高约一·二米,山墙面高约一·六米。左墙山尖下是东王公,右墙山尖下是西王母,并且有各种神异的怪兽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