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12:38: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功能关系 1.物质关系

(1)自然物流 主要有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前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通过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存留和归还来实现。一般来说,这种循环的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后者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经济物流 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

(3)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 最初主要是在农业和采掘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流与劳动的结合使其开始转化为经济物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终了,全部经济物流又先后不断地转化为自然物流。两种物流相互贯通,成为同一线性转化过程的不同环节,且这些环节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以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如图)。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基础,表现为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和归宿。经济物流又可反馈作用于自然物流以促进其高速转化和物质积累。

(4)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关系

A≡W;A≡B+W1+r1-R;B≡C+W2+r2;C≡W3+r3

自然 物流 A 生产 R r1 w 1经济物流 B r2 流通 w2 C 消费 r3 w3 P W 图: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关系 2.能量关系 (1)自然能流

包括太阳能(以及与太阳能流有关的生物能、矿物能、水能、风能等)、地热能、潮汐能等。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命系统能量的主要通道;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活动等则是非生命系统自然能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经济能流

生态食物链、生产链、流通链等是经济能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a.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的转化

太阳能:农林牧渔业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接口,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生物渠道。采掘业开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行业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工业渠道。

其他:地球内能如核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引力能如潮汐能的利用。 b.经济能流向自然能流的转化 经济能流大部分以热耗散的形式退出经济活动,向自然能流转化。

经济能流也可以反馈能的方式“转化”为自然能流(如煤炭开采、作物种植等)。

(4)生态经济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降阶,且很少有能量多级利用的情况。

3.功能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反馈。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自 然 物 理 系 统 能量 自 然 物 理 系 统 能量干扰 废能 生产者 消费者 还原者 自然生命子系统 循 环 者 消 费 者 生产者 消费者 加工生产者 还原者 初级生产者 废能 自然生命子系统 废能 能量 社会经济子系统 图:(左图)人类出现前的自然生态系统 (右图)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物质流 能量流 自然物理系统(即生态系统之非生物环境,主要由地球表面圈层组成)、自然生命系统以及人类经济系统之间密切的物质能量关系使三者组成一个更大的生态经济系统,其中前面两种系统即组成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系统(如图)。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从自然生态系统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形成一个庞大的对自然生命系统和自然物理系统都有重大影响的人类经济系统。但无论就其起源还是就系统间的物质能量的制约关系,人类经济系统都只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定位:

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基础,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自然物理系统和自然生命系统提供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可以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积极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符合生态要求,必须受到包括生态规律在内的自然规律的制约。

第二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

一、生态与经济矛盾的实质

生态与经济的矛盾,表现为生态供给与经济需求的矛盾,是由物质能量关系的不协调导致的功能关系的不协调,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不协调。

1.生态经济的再生产过程

(1)生态再生产 自然资源再生产;自然环境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 现有劳动力再生产;后备劳动力再生产。 (3)物质再生产 生产资料再生产;消费资料再生产。

(4)精神再生产 科学技术再生产;文化再生产。

以上四种再生产过程,生态再生产是基础;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反作用于生态再生产,精神再生产决定这种反作用的形式和深度。

2.四种再生产过程的矛盾

(1)人口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矛盾; (2)物质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矛盾; 自然生产力更新和社会生产力更新的周期。

(3)精神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矛盾。 (4)人口、物质与精神再生产的矛盾。 二、主方程 I=P×A×T

I即Impact,代表环境冲击,可用不同指标表示,如CO2排放量、物质消耗总量等;A即Affluence,代表富裕度,可用人均GDP表示;P即Population,代表人口规模;T即Technology,代表技术模式,常用单位GDP所形成的环境指标表示。例如:

CO2排放=人口×(GDP/人口) ×(CO2排放/GDP)

三、导致生态经济矛盾的其他原因

1.分配与贫困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体系3.市场失灵4.政策失误 5.深层原因:价值与理念

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将人类置于一切事物之中心的世界观。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必然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因此,一切人类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只能是,也应当是人类利益。

四、正确处理生态经济矛盾的原则 1.生态经济平衡原则 (1)生态经济平衡

生态经济平衡是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经济平衡与符合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发展目标的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是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构有序、功能协调的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经济平衡的基础,经济平衡反过来又影响生态平衡的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2)生态经济平衡的实现

要想实现生态经济平衡,就要在生态许可的范围内对生态系统进行改造,使其合乎经济的目的;同时还要在生态规律指导下,改造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使经济活动不危及生态的平衡。 经济平衡是人口和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中的平衡,生态平衡则是相对静态的平衡。片面强调经济平衡,忽视生态平衡;或者片面强调自然生态平衡,忽视经济发展需要,都是竭力需要避免的两种错误倾向。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两类平衡的统一(如右图)。 2.生态经济效益原则

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对立统一。 (1)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

生态效益的长期性、外部性(整体性);经济效益的短期性、局部性。

(2)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从长远看,生态效益是最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也为提高生态效益提供条件。

第三节 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体系及理论框架

一、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基础必须将自然生态原理与社会经济原理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价值理论 (1)价值定义

哲学“价值”指的是客体与主体之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客体能否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的问题。

环境恶化 指标 0 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生态不可 逆阈限 经济发 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