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完整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9 17:06: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暗示: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中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盲信和盲从。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气氛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模仿的法则》。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的就是模仿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无意识模仿: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型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自觉的模仿或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反映基于本能进行,直接模仿周围人,出现相互模仿。与人的安全本能有密切关系。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是最不安全的。

匿名性原理:一些平时循规蹈矩的人在集合行为中作出越轨行为,因为集合使他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流言: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流言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发生;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去寻找信息。 流言分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后者。这种流言的特点: 1、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 2、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经传递后回到它的发布者那里,已经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3、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集合行为中,别有用心者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散布谣言,操纵人群。

第二节 组织传播

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的同一整体。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组织的结构特点: 1、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 内部协调 2、 指挥管理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3、 决策应变 4、 形成共识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组织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分为下行传播(自上而下)和上行传播(自下而上)。 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体现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非正式渠道体现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霍桑实验: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 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

信息输入: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是否拥有一个迅捷可靠的信息系统,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POS系统。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PR):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广告宣传: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非商业广告和商业广告。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

企业标识系统(CIS) 宣传:企业表征系统。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三个要素构成: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

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一)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

(二)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

(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 第一节 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PASS了。 113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 第二节

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119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第三节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126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 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受众”。任何人只要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 4、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意义的消费。 5、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力。大众传播的单向作用的性质为它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6、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赖特《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提出“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传达信息时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3、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

施拉姆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该分类的重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

传播的经济功能不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这种地位赋予功能,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 3、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代表性事件是“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 电报、电影、广播、电视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1、 大众传播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2、 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安排日常生活。 3、 提供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 4、 提供娱乐,活动轻松和休息。 传播对现代人的“有用性”。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报刊三种功能: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一件的“测风标”功能。报刊通过这三项功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惟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 法国,塔尔德《舆论与群集》,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 库利《社会组织》,印刷意味着民主,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成为现实。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 2、“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大众媒介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的舆论工具。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麻醉神经”的负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将广大受众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中,使他们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心理暴力”。

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这种信息系统发挥什么性质的影响,关键在于使用和管理它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社会制度和这些制度赋予它的使命。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的行为也就是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活动。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1、 客观环境本身2、人对环境的认知3、人的行为4、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环境认知的基础上的。

传统社会里,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建立在“第一手信息”的基础上。 客观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

现代社会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的范围,必须通过大型媒介系统去把握。大众传播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叫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 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 2、 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 3、 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传统社会,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处于重合状态。大众传播系统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则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的“二次环境”,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信息的特性: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

李普曼,美国新闻工作者,提出,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在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藤竹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力量,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 二、利益禾逵刖Φ132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 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 (二) 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 (三) 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 (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

(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

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