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及对我国的影响周春山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3:02: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及对我国的影响周春山

作者:刘毅

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 要: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历了数十年去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开始推进再工业化,寻求实体经济的回归。文章总结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中重新确立实体经济地位、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加大教育投资和积极解决环境问题的四个特征,并分析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产业调整、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四个方面的影响。最后,文章为中国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拓展海外投资,着眼核心技术并购;完善产业集群创新政策,提升企业竞争力这四个应对策略。

关键词:再工业化;发达国家;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43.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06 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的研究报告,从投资、劳动力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及相应的对策措施。这是继美国政府先后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后,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加快创新,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5]。后危机时代,受到不同程度冲击的各国制定了各类经济刺激战略,这使得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多极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对这些新情况的分析表明,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将遇到更多的新挑战。

1 从工业化到再工业化 1.1 工业化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和全球工业化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次产业革命,也因此形成了工业化的三段发展历程。第一次产业革命下英国的工业快速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起源;第二次产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地位逐渐衰落,美国、德国、日本等大国实现了赶超;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制造业中心开始从发达国家向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散[8]。 1.2 去工业化

随着工业化向发展中国家的继续扩展,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开始了去工业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去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地理学领域认为,去工业化是指由于某一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其它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学领域则认为去工业化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先进工业逐渐走向衰落,体现在制造业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的持续下降[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3 再工业化

再工业化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纪60年代人们对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和效益提出质疑的背景下,但是由于当时发达国家正处于去工业化浪潮而未受重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去工业化的战略,纷纷开始了制定重归实体经济的再工业化计划。再工业化概念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表1,图1)。

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工业,提出要提高传统工业的效率,鼓励新型制造业。这个阶段再工业化主要是呼吁提高效率,复兴旧工业部门。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工业成本上升,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达国家进入了对工业部门的调整时期。以提高能源效率为特点的再工业化成为了发达国家的主要政策工具。 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软化”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遭到削弱。部分学者认为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在工业化后出现投资不足和过度消费,认为债务推动型的经济模式损害国家生产力,建议进行再工业化,重建经济的根本基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再次出现再工业化倾向,这次再工业化的出发点是在挤出虚拟经济泡沫的同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 2 再工业化的内容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再工业化的政策,发出了回归实体经济的强烈信号,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当前再工业化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1)重新认识制造业价值;(2)直接扶持战略新兴产业;(3)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4)积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1]。

为了实现再工业化的战略意图,保证实体经济的快速回归并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发达国家近年来动作频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表2)。 2.1 重新确立实体经济的地位

美国重新拟定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划,在救市和财政刺激方案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援助力度,制定了《国家出口计划》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积极开展对外出口。英国政府和产业界开始重新认识制造业这一基础产业的重要性,改变了“重金融、轻制造”的观念,制定新的战略目标以提振制造业,提出制造业的五大竞争策略[2]。日本将制造业作为产业政策核心,制订了《制造基础白皮书》,决心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强信息家电、环境与能源、纳米与新材料、医疗与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拟将日本建成最尖端技术领域研究开发以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据点。而法国的《法国新产业政策》则明确将工业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提出了法国制造业产量的增长目标及具体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2 直接扶持战略新兴产业

一是把绿色能源作为再工业化的重中之重,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保证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并且加大对相关研究的资金支持。美国投入大量资金推广清洁汽车技术、提高能效和扩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并通过各种政策鼓励新能源技术研究和能源资源的多元化。英国则采取措施打造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增加其比重,同时加快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审批程序。日本明确了未来的技术发展重点,提出未来太阳能的发展目标,恢复了2006年停止的太阳能产业补贴政策,给予太阳能发电设施补贴并提供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二是加快“通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美国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加大了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也投入资金升级和开发智能电网。德国则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增强其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欧盟通过资金投入,开发大容量、高速数字网络系统,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

三是加大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相关的促进政策也纷纷出台。美国计划要使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在10年内翻一番。英国则计划要在癌症和其他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日本和欧盟都强调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上的研究。

四是积极拓展纳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空间。目前纳米技术已拓展到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纳米领域继续成为各国创新投资的重点。美国政府2010年在纳米技术领域的投资就达到了16亿美元。日本则强调要运用纳米技术实现高效率的制造业生产,开展了包括纳米技术尖端零部件的实用化研究开发、高效三维光器件制造技术开发和碳纳米管电容技术开发等项目。 2.3 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

美国投入大量资金作为医疗技术投入和教育科研投入,重振了美国的科研实力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速。英国除了投入资金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之外,还通过减税政策推动研发和教育事业;提出了72项建议,进一步支援创新商业和研究、增加知识交流、推进技术人员培养、促进公共部门创新;另外在低碳工业战略中,英国还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府干预措施,给予制造业资金投入、教育培训以及研发支持,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提高劳工技能,并在信息服务和咨询方面提供帮助。日本提出了“技术革新战略路线图”,强化推进研发体制创新,同时提出“产业集群计划”促进“产官学”人力资本网络的形成。 2.4 积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提出了“绿色新政”,尤其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美国能源部选择了部分新能源制造企业予以资助,扩大规模,拉动就业。英国将低碳经济作为第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