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2:43: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节 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
依托快速通道,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加快发展闽江口、温州沿海、环三都澳等发展区,以温福铁路、沈海高速公路为延伸线,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和市场等领域的合作,推动要素无障碍流动,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带动闽东、浙西南、赣东发展的海峡西岸东北翼增长极。
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加快发展厦门湾、粤东沿海、闽粤赣等发展区,以厦深铁路、沈海高速公路为延伸线,推动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打造带动闽西南、粤东、赣南发展的海峡西岸南翼增长极。
加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中西部合作。依托对内连接综合交通通道,加快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服务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腹地经济发展。 第九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
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完善引才机制,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加强服务,优化环境,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风尚。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深化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消除人才流动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努力使各类人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得其所。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调整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以及新建城区、外来人口集中地区的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进一步整合高校教育资源,调整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加强厦门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加强华侨大学、汕头大学等重点高校新校区设施建设。鼓励、支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范办学行为。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一、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二、打造海峡西岸特色文化品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鼓浪屿、闽浙赣廊桥等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
三、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创新,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重点培育一批优势文化企业。加快文化资源整合,组建一批新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在福州、厦门等地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产业。 第四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引导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医疗救治等公共卫生机构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支持中医院建设,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开展医疗保险地级统筹。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城市医疗资源,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第五节 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社会公共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处置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第十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第一节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监测和考核体系,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健全节能环保奖惩机制,完善差别电价、以奖代补、区域限批等政策。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能。加快重点节能工程和污染减排项目建设,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执行土地供应政策,落实保护耕地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推进沿海缺水地区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强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和水循环利用。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 第二节 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更新,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强化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森林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加快生态公益林体系、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切实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加强厦门、福州、衢州、丽水、潮州等环保模范城市以及园林城市建设,继续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等创建工作。加强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防风固沙区、重要湿地区等生态重要地区的强制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 第三节 强化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污染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动建立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加强生态环境跨流域、跨区域协同保护。推进主要江河水源地、严重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与生态重建。加强闽江、九龙江、瓯江等重点流域环境整治,完善闽江、九龙江、瓯江、赛江等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推动龙岩、汕头、梅州、潮州建立汀江(韩江)流域治理补偿机制。加强江河、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有效控制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加大城市内河、噪音和机动车污染整治力度。加强环境安全危机防范,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和应对能力。 第四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带。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行业、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利用循环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资源共生耦合的产业
链和产业群,在厦门、福州、泉州、温州、鹰潭等地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进各种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
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技术,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建立低碳型产业结构。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投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强林业建设,增加森林碳汇。探索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支持厦门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完善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标识制度,大力推广能效标识产品,倡导公众绿色、低碳消费。 第十一章 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充分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跨越,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 第一节 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现从单纯引进资金向引进资金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并重,从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转变。
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开展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利用外资。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区域内设立地区总部、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
创新利用外资的途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与国际大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创业投资。支持区域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不断增资扩产。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努力构建规范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充分发挥开发区的载体作用,积极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的国家级开发区扩区、调整区位和省级开发区升级,拓展开发区的功能。 第二节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坚持以质取胜,加快推进对外贸易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转变。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不断扩大传统优势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品和服务产品出口。鼓励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严格控制高排放、高耗能产品出口。完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引导企业从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为主方向转变。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扩大软件服务外包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资源开发,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带动商品、服务出口。
充分发挥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条件成熟时,支持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设立海关保税物流中心。积极推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完善口岸大通关工作机制,实现口岸通关的规范化、国际化和便利化。 第三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经验,适时推广,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农村公路管理体制等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方向,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试行省直管县体制,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深化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建设,形成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全民教育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就业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在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进一步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五、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贯彻“非禁即入”原则,推行公平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引导民营经济比较集中的泉州、温州等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程。探索更加有效的监管方式,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规范经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四节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