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5 7:10: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经济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他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脱离了地域的限制,几乎世上所有的高校都以他的理论作为经济学学习的基础,教导学生以“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分析经济现象。

本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学界一直由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理论所领导,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可以依靠市场自动的调节机制——看不见的手,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早年也赞同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

但是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造成的市场失灵使得凯恩斯意识到古典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即市场机制无法维持经济的繁荣,看不见的手无法完全操控市场的一切。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的病症,寻求拜托危机的措施,凯恩斯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在通论中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即用国家的力量强制调控市场经济,用看得见的手,帮助国家度过经济危机。

古典经济学以以萨伊定律为基础,认为供给本身能创造需求(萨伊定律认为供给本身除了用于自己使用以外,其余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用于与别人进行交换),单单考供给便能达到充分就业,并以此为前提进行分析。凯恩斯认为,仅仅靠市场机制单独运行是无

法达到充分就业的,因此,古典经济理论完全就是建立在一个错误假设上的错误的理论。凯恩斯认为他自己的理论才是符合现实假设的合理理论。

凯恩斯认为,是有效需求的不足造成了市场无法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共给等于上面的总需求时商品的需求量,总共给在短时间内是稳定的,所以有是否能达到充分就业就主要受总需求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心理因素导致了有效需求的不足。在他看来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加上投资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其中之一不足,就会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消费倾向”影响消费需求,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流动性偏好”影响着投资的需求。为此,他着重分析了这三种心理因素,以及这三钟因素的规律。

消费倾向心理: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人们出于谨慎的动机,往往不愿意将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而更加愿意将钱存起来,以便自己未来使用。因此,社会的总需求将会小于社会的总供给,如果储蓄无法有效的转化为投资,将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以及失业。

以此为基础,凯恩斯发现了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即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大。

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计即资本的边际效

率。凯恩斯认为资本的边际效率就是一种贴现率,用这个贴现率将资本的未来收益折算为现值,则它的现值应当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就是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的比率。资本的边际效率大大影响了投资量,当资本的边际效率小于银行利率时,人们更加愿意将钱存到银行,而不是将其用于投资。

以此为基础,凯恩斯发现了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随着资本品产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效率呈递减趋势。边际效率递减将大大减少资本家对投资的意愿,导致投资减少即有效需求的减少。

流动性偏好:人们处于某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总是会将一部分的货币留在手中。

以此为基础,凯恩斯发现了流动性偏好规律,人们处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所留下的货币主要由收入决定,在短时间内是稳定的,故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主要由投机动机决定。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能在股票,债券市场上投机获利,而将货币留在手中。凯恩斯认为,人们因为投机动机所持有的货币主要受银行利率的影响,与银行利率呈反向变化。此外,凯恩斯认为,当银行利率低到某一值时,人们往往预期利率已经低到极限,不会再下降,因此,即使人们手里持有再多的钱,他们也不愿意将钱用于投资,即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

由于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危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极高的时代,故凯恩斯的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家经济危机,增加需求,提供就业,以此为目的,以三大心理因素为基础提出了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动用国家的力量,强制干预经济,提供就业,以此解决经济危

机。而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凯恩斯时代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凯恩斯理论”来分析和调控市场,而应当与其他的经济理论结合,构建一套更加符合现状的经济理论,来应对目前世界上出现的经济问题,从而走向繁荣。

电子商务1202班 李军 212012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