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22:03: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38~41页)

教材说明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文具商店的情景图,货架上的文具按不同的类别放在不同的位置,例如,地球仪放在一起,练习本放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把同类文具(例如,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文具,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的例子,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例如,为什么要把铅笔和钢笔、圆珠笔、毛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笔),找出分类的标准,学会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

“做一做”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先找出分类的标准,再按照这个标准动手分一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然后,教材安排了一个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活动情景。画面上的三个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对同一堆铅笔分成不同的类,第一个同学是按铅笔的颜色分的,第二个同学是按铅笔有无橡皮头来分的,第三个同学是按铅笔有无削过来分的。使学生看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教材还提出了一个启发性的问题“还可以怎样分?”,提示学生发散思维,还可以按其他的标准进行分。 “做一做”是不同标准分类的巩固练习,可以按平面图形的形状分,也可按平面图形里的颜色分,还可以按平面图形里面的水果种类分。

教学建议

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书上的主题图,让学生说说这是在哪儿,再让学生通过联想,说一说文具店里的文具是怎样摆放的,为什么要这么摆放,让学生自己探索分类的意义,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互相交流。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各种文具是怎么摆放的,让学生看出相同的东西要放在一起,例如,笔要放在一起,尺子要放在一起,球要放在一起,书包要放在一起。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类的现象,都是怎么分的。例如,城市里的学生可以结合超市里货物的摆放说一说这些货物是怎么分类的。 2.做第38页的“做一做”时,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让学生拿出学具,亲自动手分一分,在活动中学会把相同物体归为一类的方法。最好是由学生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有的学生实在有困难,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提示。

3.教学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时,可以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位同学把自己的铅笔都拿出来,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看看可以怎么分类,每次分完,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按什么分的,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应该肯定,然后再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分的,还可以怎么分。

除了让学生分铅笔以外,还可以让学生整理书包,整理课桌上的物品,例如,学生可以把语文课本和语文练习本放在一起,数学课本和数学练习本放在一起,也可以把语文课本和数学课本放在一起,语文练习本和数学练习本放在一起,等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做第39页的“做一做”时,要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并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

5.关于练习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3题是以不同的形式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第1题,学生做完以后,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圈,第3题,先让学生找出不同的,再说说为什么不同。

第5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可以按爸爸、妈妈、孩子分成三类,还可以按大人、小孩分成两类,还可以按男的、女的分成两类。要鼓励学生想出尽量多的分法。

第6题,可以让学生利用手头的学具,实际操作一下,然后互相交流结果,也可以直接按书上的图进行分类,分的时候可以先把每个图形标上号,再分。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分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还可以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珠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还可以分得更“细”,分成黄色长方体、黄色正方体、黄色圆柱、黄色球、黄色长方形、黄色正方形、黄色三角形、黄色圆、红色长方体、红色正方体、红色圆柱、红色球、红色长方形、红色正方形、红色三角形、红色圆。

课题:分类(单一标准)

教案设计:江会书 黄振玲 陈长胜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练习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录像。

(1)商场外景镜头。

(2)商场物品远景镜头(依次播放食品类、家电类、鞋类、文具类、服装类)。

(3)商场物品近景镜头。

①柜台物品;②售货员正在摆放文具;③显示摆放结果。 2.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 3.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不是同类。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小结(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材说明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页表。

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全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