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6:00: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多少 (第6~7页)

教材说明

“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认识,但是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通过本小节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有下面一些特点。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6~7页,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故事讲的是,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教材通过比较小兔和砖(一只小兔对一块砖,4只小兔正好对着4块砖)、小猪和木头(把猪和木头一个一个地对起来,木头多余1根),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就是“同样多”;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就是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2.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教材在引出“同样多”、“多”、“少”的概念后,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醒教师在比较时,除了进行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的比较外,还可以进行动物之间的比较,也可以将桌上的水果与猪和兔进行比较。总之,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

3.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材说明。 第1~4题是比多少的习题。

第1题,左右两幅图都是按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左图多的在上面,右图少的在上面。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多”、“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

第2题,有两行排列均匀的动物,第一行的第一只鸡与第二行的第一只鸭是上下对齐的,第一行的最后一只鸡和第二行的最后一只鸭也是上下对齐的,但第一行有6只鸡,第二行有7只鸭。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两行中的动物虽然排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排的密一些的比稀一些的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第3题,比较蛋糕的多少,这里没有按上下排列一一对应的方式摆放,而是把蛋糕装在大小相同的两个盒子里。盒子有两格,每格可以放5块蛋糕。左边一盒有一格已经摆满了,另外一格放了2块,右边一盒没放满的一格只有1块,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判断出多少。

第4题,有一串珠子,1颗黄珠1颗红珠相间地排列着,一共有4颗红珠,5颗黄珠,让学生判断哪种珠子多。这道题,可以用配对的方法进行比较,1颗黄珠和1颗红珠是1对,到最后剩下1颗黄珠,说明黄珠多。也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教材不加限制。这样的练习形式比较新颖,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教科书第6~8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习题。

2.教学“多”、“少”。

(1)让学生准备好图片学具:小兔、砖、小猪、木头、苹果、萝卜等。 (2)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7页的主题图或多媒体课件,同桌互相说说图意。然后教师提问:“图中有几只小兔?”让学生用学具摆出来,课件同时将图中的4只小兔复制下来放在图的下面。再问:“每只小兔搬几块砖?”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将图中的4块砖复制下来与小兔一一对应上,每复制1块砖,都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表示一只小兔搬一块砖。同时让学生照此方法摆放砖,向学生说明:1只小兔搬1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并出示文字“同样多”。随后仿此方法教学“多”、“少”,在说到“多”、“少”的含义时,可以这样说明: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而木头有多余,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3)提问:“图中有几个苹果?用学具摆出来。”“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萝卜够不够?你能用学具摆一摆吗?”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最后让学生看看图中还有什么,用学具摆出来,并随意地进行比较:可以是动物之间直接比较,也可以是动物与水果或其他物品的比较。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同时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4)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1题,是“同样多”的操作活动。操作的学具不一定非得是书上出示的,可以是其他学具,只要比较的两种东西是同样多就行。学生比较完后,应说说比较的结果。如“梨和苹果同样多”等等。 “做一做”的第2题,是“比多少”的操作活动。这里教材不限制比较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比较方法:可以是一一对应,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还可以凭直觉等等。

3.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判断两行动物是不是同样多,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 ,不管哪种方法只要是对的,教师就应加以鼓励。

第4题,学生比较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教师不要加以限制。

(第9~13页)

教材说明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物体长度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高矮。因此教材把它们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

1.“长短”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的概念,二是比长短的方法。教科书第9页的主题图是一个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纸条、铅笔和其他物品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引出“长”、“短”的概念,并通过比较这些物品,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如有的学生是把纸条平放在桌上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有的是把铅笔戳在桌上进行比较,有的还可能是看出来的。接着教材通过“做一做”的各种活动,如比手掌、比两臂伸平后的长度、比绳子等,启发学生自由选取物体进行比较,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进一步体验比较的各种方法。 2.教科书第10页教学“高矮”。主题图是一个比身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讨比高矮的不同方法。如直接比的方法,作记号比身高的方法等。 主题图下面的“做一做”是一个排队活动。通过排队,看谁最高,让学生体会比身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

第5~9题,是配合“长短”、“高矮”的习题。

第5题,要比较的几种东西下面衬着方格,它们有的是一端对齐的,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提供条件。

第6题,是蛇和鳄鱼比长短。通过看图,学生很容易直观判断出谁长谁短。这道题,在判断时,运用了简单的推理:因为蛇和鳄鱼的头尾是对齐的,蛇的身子是卷曲的,如果蛇把身子伸直肯定比鳄鱼长,也就是鳄鱼比蛇短。

第7题,是一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学生一般都喜欢动物,对一些常见的动物的高矮都有一些常识,通过判断图中的三种动物的高矮,可以巩固这些常识。

第8题,是比高矮的活动。左图是看谁摸得高的游戏;右图是摆木块的比赛,看谁摆得高。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高矮”的感性认识:高矮不止限于身高,也可以是物体的高度等,同时感觉到学数学是很有意思的事。 第9题,安排了三组活动。第一组是比高矮的,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高”、“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了解比高矮的正确方法。第二组是间接比较物体长度的活动。现实生活许多东西的长度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或直接比较有困难,这时就需要间接的进行比较。教材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借助纸条比课桌和讲桌长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第三组是一个有趣的猜长短的游戏。本题的三组活动只是为教师组织长度比较的活动提供一个线索,教师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新颖、有趣、操作性强的活动。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教科书第9~13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第5~9题。

2.教学长短。

(1)本节课可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2)教师给每组提供一种物品,可以是几根纸条、几根绳、几枝铅笔,也可以是几把尺子等。每种物品最好是长短不一的。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看能发现什么,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再在全班汇报,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从而引出长短的概念。在观察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有的物品的颜色不同,有的物品的大小不同,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以保护学生观察的兴趣。但不要作为观察重点。

(3)接着通过让学生想想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有短的,再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不同的方法:①看出来的。②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戳在桌上(或手上)比出来的。③把两根绳(红、绿色)拉直,发现红的两头都比绿的两头短,判断出绿的长??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最后做一个比长短的游戏,体验比长短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长短概念的认识。游戏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比的物品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是

书上提供的几种,也可以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3.教学高矮。

(1)先找出几个身高相差比较大的同学,进行两两比较,让学生说说谁高谁矮,初步感知人有高有矮。然后,请两位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让学生判断高矮。这时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就应让学生探究比较的方法。可以分小组进行,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为在全班交流做准备。

(2)第10页的排队游戏,可以先以三个同学为一组进行,然后再逐渐增加小组人数。每次排好队后,可以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4.关于练习一中第5~9题的教学建议。

第5题,不限制学生比的方法,只要有道理,都应予以肯定。

第6题,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也可以将题里的图做成多媒体课件,演示蛇伸直后与鳄鱼比较的情况,来验证蛇比鳄鱼长。

第7题,除了比书上的三种动物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其他动物的比较。 第8题,摸高活动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既可以站在地上摸,也可以跳起来摸。站着摸时,注意不要踮起脚尖。摆高活动的用具应因地制宜,可以用积木,也可以用易拉罐等。

第9题,这三组活动的内容都可再丰富一些。如第一组,比高矮,还可以让学生先站在不同的水平线上进行比较,再正确比较;也可以用一块布挡着比身高的两个同学的脚让其他学生判断身高。第二组,利用纸条间接比长短,可以比课桌和讲台,也可以比腰围,头围等等。

课题:长短

教案设计:蔡宁 吴成林 陈长胜

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