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4:24: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本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建立全球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重难点确定的理由: 本课题相关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建立全球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是本课题的重点;
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时间跨度较大,且涉及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与平衡功能,不是各种地理要素独特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升华,因此学习的难度进一步加深。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本节内容涉及面较广,需要综合考虑大气、水、生物等多种地理要素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课本上的案例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并通过一系列的设问,指导学生分析各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各自作用,并最终让其明白: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它们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达到统一的状态。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历史与现状,东北森林在遭大规模砍伐前后的环境变迁,化干枯的语言描述为生动的直观影像,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感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加大课堂
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节内容,学生在学习时要采用下列方法:
1.小组讨论学习法:各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在前期学生已有所了解,但掌握程度不一,利用分组讨论,学生在教师设问的基础上,结合老师的诱导,通过小组内的沟通与协作,可以更好地总结归纳出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作用过程。如 “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影响预测。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2.绘图法:本节内容的综合性较强,通过绘图法,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师生互动学习法:在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始终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师重在“导”,学生积极认真地“演”,从而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片段 (一)创境设问
展示黄土高原的历史与现状图片,提出问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要了解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演化的具体缘由,首先要了解地理要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形成我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实例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提升他们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关注。(二)互动解疑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展示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图,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并非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教师设计小步子问题进行导学,教
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①观察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图,说出其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②举例说明该景观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提示:气候——水文)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完成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五星图,并用箭头代表各要素间的各种相互作用,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各要素并非简单叠加组合,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循环等过程联系在一起,形成地理环境整体。 ★案例分析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由于学生没有系统接触过生物循环知识,所在在课上,教师需补充生物循环知识(光合作用、分解作用、有机物、无机物),进而带领学生逐步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①结合上面对黄土高原景观包含的地理要素的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重点探讨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小组合作学习)? ②能量又是如何在各要素中传递的(小组合作学习)?
③结合上述问题,师生一起归纳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师生互动学习)?
在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具体分析中,学生的知识点可能会较为零散,教师需适时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变零乱为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师生小结:各要素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教师强调:通过分析生物循环可以看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并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可见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同时光合作用还消耗了部分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处于相对平状态,这又是一个新功能——平衡功能。
2、练习巩固: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阅读教材P82图5.2,完成图表:
(2)阅读教材P86-87页活动,完成图表,并分析问题: ①引起藏羚羊数量变动的原因是什么? ②藏羚羊数量的波动说明了什么? 产生新功能,在前面的案例分析中已经有所渗透,学生通过完成案例练习,可以对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进一步加以理解,再由教师强调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过渡: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认识到各自然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参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产生了新的功能。环境中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要素的发展深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深化。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怎样发展演化的? ★案例分析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出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和地貌景观图。让学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状况,指出该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出示图片:“稀疏的植被”、“千沟成壑的地表形态”、“黄色的水”、“地上悬河”。以小问题的形式,步步进阶,让学生理解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①植被的分布状况及原因? ②黄土高原千沟成壑的成因? ③黄色水的成因? ④高土高原与悬河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a.土壤和植被:流水侵蚀——土壤肥力下
降——植被退化;b.地貌: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土壤侵蚀——侵蚀沟谷,沟壑纵横;c.水文: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黄色水,泥沙淤积、泛滥平原。让学生自主得出: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其他地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地上悬河”一图的分析,还可说明一地区整体环境的变化还会影响其他区域环境甚至是全球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体现。
教材P88活动的处理:本节活动项目较多,宥于时间,可将该活动放在课后,作为一课后练习题完成。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发现任一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将导致地理环境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实际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几乎处处都打下了人类文明的印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又如何呢? ★案例分析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
观察图片:“原生态东北森林”、“大规模森林砍伐”、“地表土壤变化”、“森林蓄水能力变化”、“水土流失”,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森林的环境功能有哪些? ②森林破坏后,能否恢复?
③森林的变化,对其他要素及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用图示法归纳) ④如果在森林破坏区,进行人工造林,自然地理环境又将产生哪些变化? 对应图片,分析人类活动在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发展方向上的作用,通过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最后通过问题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思想,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活动练习:结合P90图5.6提供的线索,讨论完成图表填充。 (三)归纳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