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22:15: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 2.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 (3)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 (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由于本节知识说理性质较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知识点给以准确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演示教学法:由于本节课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规律性知识进行演示教学,以协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的概念。
3、分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虽然知识的说理性强,但是我们也不能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中来,对一些地理规律的运用发现教学法进行分组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内容知识量大,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因而将本节内容安排在三个课时内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昼夜交替和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相关内容,第三课时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带”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1.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这里我们不再对傅科摆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外进行探讨,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到底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学习,大家能举例说明一下是有哪些现
象是受地球自转引起的吗?(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讲授一个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傅科摆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及教师的补充,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本节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2.新课讲授:
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综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三个内容抛给学生,采用总—分—总的模式进行新课教学,带领学生逐一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三部分内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1)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并让其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而有昼夜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任意地点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这里采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现象是不一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述昼夜交替现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识和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晨昏线(圈)、昼(夜)弧、昼(夜)长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太阳日的意义,由于很多内容和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在这里主要采用讲授法,通过学生观看日照图和对不同的知识概念进行判读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15分钟)
(2)地方时
地方时的讲解是地球自转意义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而也是本节课的重
点和难点。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时间安排(以当时间进行安排)的实例承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例讲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和计算的相关内容,最后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奥运会节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组对各自喜欢项目的比赛时间表进行时间换算,制定一个以北京时间为基准的时间表,从而完成教学活动。由于地方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因而需要采用讲述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第一是在同一纬度上,由于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就形成时间早迟的区别,所以我们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的不同的时间称做地方时。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来讲解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这一概念,进而引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不同经线的地方时。然后指出地方时使用不方便引入区时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并指出一些地区主要的分区计时方式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结合例子分组讨论完成案例教学活动的内容。(20分钟)
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
教学实例 解决实例的问题
区时 定义和计算
几个重要概念的梳理
由来:地方时使用不方便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不同地区的事物发生偏移的现象,借视频之口向学生讲述偏移这种现象,进而带领学生总结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不同地区物体偏移的练习,熟悉这一方面的内容。(5分钟) 3.课后小结:
再次总结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三种现象,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网址)。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难点分析: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