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法有两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7:55: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成唯识论》:“如契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颂意言: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24]

这就是说,只有凡夫不可见知的甚深缘起法才是真正的缘起法,它包括两种因缘:第八种子识与前七现行识,除此之外就再找不到真正的因缘了。也就是说,其它所谓的“因缘”都只不过是用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假名安立的假名缘起法罢了。

六、甚深缘起唯后得智能证

《成唯识论》:?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非不见真如 而能了诸行 皆如幻事等 虽有而非真?[25]

这是《大乘密严经》中的一首偈颂,就是说,只有实证真如的佛菩萨才能证见甚深缘起法。不把遍计所执性的假名缘起法完全彻底地空掉,就不能实证依他起性的甚深缘起法。实证假名缘起法毕竟空无所有的就是根本无分别智,根本智证真如时一切境界都不显现,随之生起的后得无分别智才能证见世界的真实面目——甚深缘起法。

三、两种缘起法的特点和关系

一、假名缘起法的特点

总结大乘经论中所说的假名缘起法的特点,其内涵及外延即是: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和十二缘起等。其实质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和毕竟无生的。

二、甚深缘起法的特点

甚深缘起法,就是佛菩萨后得智实证的三界唯有的心识。此证境本不可说,但佛为了开示佛之知见为我们凡夫方便开显为八识之说等。总结大乘经论中所说的甚深缘起法的特点,就是只有“三界唯心”之心,才是真正的因缘,也就是依他起性,凡夫不可见知、不可思议,只有实证空性转凡成圣后,才能以后得智证见。所以佛说:见缘起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

三、两种缘起法的关系

两种缘起法中,实际存在的只有甚深缘起法,假名缘起法则纯粹是凡夫的妄想,只是凡夫颠倒执着是有,而实际上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因此也可以说,这两种缘起法,实际上是对世界上的唯一存在——三界唯心的两种观法:佛菩萨的后得智是如实亲证,即本来是三界唯心,就证见三界唯心,是如实观,丝毫不差地直证世界真实面目,所以叫它甚深缘起法,在唯识中叫做依他起性;而凡夫识不能如实观见世界本来面目,由于无始以来颠倒执着的妄想恶习,在唯一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上,用自己忆念中的假立名言,生起虚妄分别的幻象和妄想,这就是凡夫所见闻觉知的假名缘起法,在唯识中叫做遍计所执性。

这两种缘起法的关系是:假名缘起法就是甚深缘起法——凡夫心显现和生起的幻象和妄想。无始以来凡夫心就在显现这样的幻象和生起这样的妄想,幻象和妄想障蔽了凡夫潜在的认识世界真实面目的智慧,使得凡夫不能如实观见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如果凡夫能够按照闻思修佛法的步骤最终实证到凡夫所知一切法空的诸法实相时,“三界唯心”的世界真实面目就会自然显现在面前,最终像佛陀那样“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的正遍知大智慧也会现前,如佛所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大方广佛华严经》)[26]

慈氏学的核心理论是三性,而这两种缘起法就是三性中的两性:假名缘起法是遍计所执性,甚深缘起法是依他起性。而彻底空掉遍计所执性就是实证了圆成实性。如《摄大乘论》

说?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实证了圆成实性,随之也就实证了依他起性。如《解深密经》说:?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28]无相之法即是遍计所执性,如实了知,就是如实证见遍计所执性毕竟空无所有的实相,这自然也就是断灭了杂染相法——执着遍计所执性的染污依他起性,与此同时也就是证得了清净相法:根本智实证了圆成实性,随之而起的后得智实证了依他起性。

[27]

[1]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大正藏》第五册,第四七五页

上。

[2]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六十三,大正藏》第六册,第八七一

页上。

[3] 坚意:《入大乘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第四○页上。

[4]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奉钵品第二,《大正藏》第八册,第二二

一页下。

[5]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四十五,《大正藏》第七册,第八○

四页上。

[6]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三二○),《大正藏》第二册,第九一页中。 玄奘译:《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第五,《大正藏》第十六册,第六九四页下。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大正藏》第十册,第一九四页上。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二十二,《大正藏》第七册,第一二

[7]

[8]

[9]

二页上—下。

[10]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七十二,《大正藏》第六册,第九

二一页下。

[11]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五十九,《大正藏》第六册,第八

四八页上。

[12]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二九四),《大正藏》第二册,第八三页下。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第一,《大正藏》第一册,第八页上。

[13][14] 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九七),《大正藏》第一册,第五七八页

中。

[15] 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大正藏》第十二册,第五二四页

上。

[16]

龙树:《中论》观法品第十八,《大正藏》第三十册,第二四页下。 《佛说稻芉经》,《大正藏》第十六册,第八一七页上。

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大正藏》第十二册,第五二四页

[17]

[18]

上。

[19]

玄奘译:《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大正藏》第十六册,第六九二页

下。

[20]

无著:《摄大乘论本》所知依分第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一三四页

下。

[21] 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九,《大正藏》第十册,第七○四页下。 阇那崛多译:《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大正藏》第十三册,第八七七页

[22]

中。

[23]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四,《大正藏》第十册,第二八

八页下。

[24]

护法等造:《成唯识论》卷第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八页下。 护法等造:《成唯识论》卷第八,《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四六页中。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大正藏》第十册,第二七

[25][26]

二页下。

[27]

无著:《摄大乘论本》所知相分第三,《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一三九页

中。

[28]

玄奘译:《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第四,《大正藏》第十六册,第六九三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