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试题及详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8:33: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7.0分)

1. 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

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陶瓷有关知识,掌握相关的硅酸盐产品的生产原料、产品组成、性质以及硅酸盐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瓷器着色如雨过天晴,为青色,瓷器的原料高岭矿或高岭土中普遍含有铁元素,青瓷的烧制过程就是将含有红棕色氧化铁的色釉在火里烧,再经过还原形成为青色,此时铁不再是三价铁,而是二价铁,故A错误;

B.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材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产品,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故B正确;

C.以含硅元素物质为原料通过高温加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制得硅酸盐产品,传统硅酸盐产品包括:普通玻璃、陶瓷、水泥,是用物理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最早的人造材料,一万多年以前,它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故C正确; D.陶瓷有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和电瓷、压电陶瓷等,共性为具有抗氧化、抗酸碱腐蚀、耐高温、绝缘、易成型等优点,故D正确。 故选A。

2. 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D. 易溶于水及甲苯

【答案】B

【解析】解:A.含有碳碳双键,所以具有烯烃性质,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错误;

B.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故B正确;

C.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有3个原子共平面,该分子中甲基具有甲烷结构特点,所以该分子中所有原子不能共平面,故C错误;

D.该物质为有机物,没有亲水基,不易溶于水,易溶于甲苯,故D错误; 故选:B。

该有机物中含有苯环和碳碳双键,具有苯和烯烃性质,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加聚反应、氧化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侧重考查苯和烯烃性质,明确官能团及其性质关系是解本题关键,会利用知识迁移方法判断原子是否共平面,题目难度不大。

3. 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

第1页,共15页

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 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 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性质方案的评价,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实验原理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解答】

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才能平衡压强,以便加入混合液,故A正确;

B. 挥发出的HBr中含有溴,溴溶于四氯化碳呈浅红色,故B正确; C. HBr为污染物,需要用碳酸钠溶液吸收,故C正确;

D. 溴苯中含有剩余的溴和苯,经稀碱溶液洗涤后应先分液再蒸馏,故D错误。 故选D。

4. 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

要课题。下图为少量 HCl气体分子在 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 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 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 0.9 g·cm?3) C. 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络结构保持不变 D. 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 HCl

【答案】D

H++Cl?

第2页,共15页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溶解平衡,为高频考点,把握分子构成、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溶解平衡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D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由图可知,冰表面第一层中存在 HCl分子,则 HCl以分子形式存在,故 A 正确; B.冰表面第二层中,Cl?:H2O=10?4:1,设水的体积为 1 L,溶液体积近似为 1 L,则 H浓度为

+

1000mL×0.9g/mL

×10?4

18g/mol

1L

=5×10?3mol?L?1,故 B 正确;

C.冰表面第三层中,仍存在H2O分子,则冰的氢键网络结构保持不变,故 C 正确; D.由图可知,只有第二层存在HCl气体分子在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第一、三层不存在,故 D 错误; 故选D。

5. 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a1=1.1×10?3,Ka2=

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 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 b点的混合溶液pH=7

D. 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酸碱混合的定性判断,为高频考点和常见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握题给信息以及图象的分析,把握溶液导电能力和离子浓度的关系,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电荷浓度的大小,由图象可知a、b、c点的离子种类、浓度不同,可知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a、b点钾离子浓度相等,b点导电能力较大,b点存在Na+与A2?,可知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故B正确;

C.由题给数据可知H2A为二元弱酸,b点溶质为为Na2A、K2A,为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但题目没有指明温度,故不能判断pH,故C错误;

D.b点时,K+与Na+浓度相等,后又加入NaOH,显然Na+浓度高于K+浓度;之前加入NaOH约为23mL,b点到c点所加的NaOH明显少于23mL,虽然A2?和HA?会发生水解,但水解极弱,生成的OH?可忽略不计,所以氢氧根离子浓度小于钾离子浓度,即c(Na+)>c(K+)>c(OH?),故D正确。 故选C。

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6. 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

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3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