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0.2滑轮及其应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19:08: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滑轮及其应用》

◆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探究了杠杆知识之后,对简单机械的引申扩展。本节课既是对杠杆原理的延伸,又是对后面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是简单机械的重要内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能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学会组装滑轮以及滑轮组。 【教学难点】 使用和组装滑轮。 ◆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 ◆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 2.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滑轮模型1个,铁架台2个,米尺2把,绳子2根,钩码2个,单滑轮2个。

学生实验器材:每组有:铁架台1个,米尺1个,钩码3只,绳子1根,单滑轮1个,弹簧测力计1个。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 3

实验:杠杆提升重物

讲解:由于杠杆转动范围有限,重物不能被提升到足够的高度, 展示滑轮,提示用滑轮可以连续不断的提升重物。 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研究各部分的用途。 二、新课讲授: (一)、滑轮

1、滑轮: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总结

请同学观察多幅包含滑轮的图片,说明滑轮的应用非常广泛。 2、学生实验:

探究一:定滑轮的特点与性质

实验目的:研究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时,用力大小、方向、绳端移动距离与物重、物体上升距离之间的关系。(把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绳子绕过凹槽,一端悬挂钩码,一端用手拉。)

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巡回指导学生实验

通过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并想一想使用定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呢?(定滑轮的本质是等臂杠杆)

引导学生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的工作原理。(改变拉力方向后,动力臂还是等于阻力臂,所以只使用定滑轮时,无论拉力方向怎么样,F=G)

3、动滑轮

探究二:动滑轮的特点与性质

实验目的:研究用动滑轮竖直向上提升物体时,用力大小、移动距离与物重、物体上升之间的关系。(绳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

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巡回指导学生实验 通过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动滑轮的工作原理。(问:动滑轮在使用时,杠杆的支点是A点还是O点?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动力臂二倍于阻力臂的省力杠杆。根据杠杆平衡原理,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是

2 / 3

。)

板书推导:

提醒学生注意:拉力方向与重物上升方向关系。

那么如果既要省力又想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应当采用什么方法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

4、滑轮组

探究三 滑轮组的特点:

于是人们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把它们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这样就组成了滑轮组。

实验目的:研究用动滑轮竖直向上提升物体时,用力大小、移动距离与物重、物体上升之间的关系。(绳的一端固定在定滑轮或动滑轮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或定滑轮)

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巡回指导学生实验 通过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a.绕成两段绳子承担重物,由铁架台竖杆上的等距离红线格测定动力作用点(绳端)移动的距离 s和砝码升高的距离 h的关系. 结论:可知F=G/2,s =2 h

b.绕成三段绳子承担重物,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力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测动力的大小;两个距离仍由铁架台竖杆上的等距离红线格测定. 结论:可知F=G/3,s=3h

使用滑轮组的时候,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动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动力(或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就是重物升高的距离h的几倍. 即F=G/n=(G物+G动)/n

s=nh.n为绳子的段数,省了力就要多移动距离.

(二)本章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的收获和质疑。 ◆ 教学反思 略。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