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之处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3:55: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之处

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最高峰,集聚了诗歌史上的诸多显赫人物。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是生活在中唐时期的一位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尤以长篇叙事诗为代表,如《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白居易的长诗多描绘社会现实和底层人物,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画,反映了人民的贫苦、妇女的不幸和读书人的怀才不遇,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民间的语言是白居易努力学习的对象,他写诗不避俗字,接近口语,故宋代王安石曾说:“天下俚语被白乐天道尽”。当然,白居易对民间文学和民间口语并不是死板的模仿和套用,而是经过加工和提炼的,这正是他作品生动、明朗和新鲜风格的来源,也因此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的第二年(公元816年)。作者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琴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诗人把一个卖唱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亦哭人哭己。宦海的浮沉和生命的悲哀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与其他诗歌相比,更有其独到之处。

一、妇女问题的体现

白居易的很多诗歌都涉及到妇女问题,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有极大的关系。一方面,他与妻子湘灵那段“两心之外无人知”(《潜别离》)的悲剧经历,有如春梦朝云长萦心头,因此在诗篇中总给那些失宠、幽闭及婚姻情感不幸的女子以一种特别的同情。故而友人王质夫曾评价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而白居易也自诩为“情所钟者”(《祭符离六兄文》)。另一方面,仕途上的受挫令白居易精神上受到极大伤害,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经常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这也是白居易作品中经常提及乐妓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封建社会的女子受着比男子更多一层的压迫,妇女的人格受到歧视,身心遭到摧残。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妓女,她们成为酒足饭饱的王公大臣们公开的玩物,她们的青春和容貌被作为

商品出卖。作为进步诗人的代表,白居易以真挚的感情,描写了琵琶女这样一个被压迫、被蹂躏的妇女的形象,在切切嘈嘈的琴弦上,揭示了她痛苦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她的不平、激愤和哀怨,深刻地揭发出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具体来说,诗中的琵琶女是一位色艺双全、感情丰富而又根本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下层女子,这个形象是以前文学作品中不曾有过的新的艺术形象。与《琵琶行》同时或稍后,出现了刘禹锡《泰娘歌》、元稹《琵琶歌》、李绅《悲善才》、杜牧《张好好诗》、《杜秋娘诗》,说明描写这类人物的命运和生活是当时创作的一种风尚,反映了社会底层妇女形象在文学创作中越来越大的比重,传统的抒情言志的诗歌也逐渐被叙事性文学所取代,《琵琶行》正是比较鲜明地体现了这种转变的重要作品。

二、音乐美的展现

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和音乐理论都相当发达,特别是唐朝。而文学作品中关于音乐的完整细致的描写却不太多,出色的尤少。虽然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近代小说《老残游记》中白妞说书一段都非常突出,但若就描写的细腻完整,特别是不但写出绝妙的琵琶声,令人一唱三叹,而且还从琵琶声中刻画琵琶女的形象,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看,其他几篇都难以望其项背。

诗人以高度的艺术语言把音乐旋律形象化了,运用了众多成功的艺术技巧来描摹琵琶弹奏。开头“主人忘归客不发”,结尾“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有声的效果;“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无声的效果。作者还以一连串生动而富于创造性的比喻进行正面的刻画,化无形为有形,于实处见工。如以“急雨”、“私语”、“冰泉”、“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银瓶水迸”、“铁骑突出”等具体可感的事物为比喻,使人很容易通过与其相通的视觉、听觉、触觉形象去领悟音乐的意境之美。从莺语花底的流滑,到泉流冰下的艰涩,从银瓶水迸、铁骑突起的雄壮,到曲终收拨、声如裂帛,诗人用这些复杂多变的比喻有步骤、有层次的写出音调的变化发展和

完整的音乐过程。另一方面诗人靠着对演奏者意图的解释和对听众感受的心理反映的描写来对音乐的声音加以描绘,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等对于演奏者意图的领略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等对听众心理反应的描写使音乐的旋律形象化、具体化。当然,其中词汇的选择也起了很大作用。他在描写弹琵琶的一段时,适当的运用了叠字来加强表现力:“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是如此巧妙地发挥了汉语词汇和表现方法的特点,利用了它的象声和节奏感,加强了作品的形象表现力。

三、新型的迁谪诗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势衰弱,问题成堆,因此贞元、元和时期的封建士大夫都积极参与政治革新,但这些改革者的命运都很悲惨,“永贞革新”中的刘禹锡、柳宗元等被贬到远郡僻州,元稹贬谪困顿州郡十余年,白居易亦谪居江州。这种改革者“天涯沦落”的命运带有时代的悲剧色彩,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重要题材和主题。

刘、柳、韩、元、白等人都写了不少贬谪诗篇,但他们中多数人都是继承前人用抒情诗的形式创作,只有白居易别开生面,借叙述琵琶女的身世以及自己和她的交往来抒写迁谪之恨。在这首诗里,白居易的同情固然进一步烘托出琵琶女的可悲命运,而琵琶女昔荣今悴的遭遇也反衬暗示了诗人自己的遭遇,他们之间通过“琵琶声”这个中介,互相映衬,双向交流,最后汇成一个主题:天涯沦落的共同感慨。这种格局的叙事诗,在白居易之前还从未有过。作为一首特殊形式的抒情诗,琵琶女“天涯沦落”的命运和她的“幽愁暗恨”成了诗人抒情的一种触发物,一种凭藉和载体,因此它可以说是白居易的贬谪者之歌。陈寅恪说《琵琶行》:“既专为此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迁谪失路之怀。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

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元白诗笺证稿》)从此而后,“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成为表现迁谪之恨的一种典型。

四、民主意识的萌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篇最为重要、最有概括性的两句,是《琵琶行》的诗眼。它表现为一种同命运者和知音者的心灵感应和共鸣,其中似乎透露出对于人的尊重的朦胧的民主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琵琶女这个具体形象的出现也许更重要,这种思想感情,标志着中下层的封建文人和市民社会联系、接触的开始,标志着他们之间思想感情的接近,如白居易这样的一些敏感、失意的文人已经隐约感到:他们与琵琶女这样的下层人物之间有着相似命运和造成这种命运的相同的社会根源,这正体现了一种朦胧的时代觉醒。这一点,对以后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历史上的每位作家、每部作品都有其创作的新颖独到之处。不言而喻,白居易《琵琶行》的诸多创新对后代诗歌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叙事之平实、词句之巧妙、描写之细致、传情之浓郁,无不显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叙事诗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体现出古代叙事诗的鲜明特色。在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由雅到俗的转变、由封建士大夫正统文学到市民文学的转变、由抒情到叙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