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2:33: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题 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吟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方法 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一)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教师活动: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背几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设计意图: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教师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登高蜀相 介绍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诗圣”、“诗史”、“李杜”)杜甫生平分为四个阶段: 1、漫游时期(731-745)

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赵。《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744年与李白相识 2、长安时期(746-755)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 3、任左拾遗和流亡时期(756-759)

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职,被贬,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760-770)

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筑草堂定居下来。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中任参谋,由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出川,在今湖南岳阳、长沙、衡阳一带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途中。

历代对杜甫的评价: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学生活动: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设计意图: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二)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感性的比较: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指名回答,实话实说。) 理性的比较: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明确: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诵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蜀相 登高

创作时间 760年 767年 季节 春天 秋天

抒情特点 借古人抒怀抱(咏史诗) 借登台遣郁闷(咏怀诗) 情景关系 乐景写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 感伤、叹惋 孤愁、悲苦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三)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讨论: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平,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设计意图: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四)迁移训练——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设计意图: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诵读四:集体诵读两首诗。

投影:杜甫肖像:再次回溯杜甫生平,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堂小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分类作业 A类:背诵全诗

B类: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预习布置 预习《书愤》。 板书设计 见上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