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文件目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8:21: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合格区,检验不合格的产品放入不合格区,并通知采购部办理退货手续。

三、医疗器械仓储保管管理制度

1.目的:安全储存、降低损耗、科学养护、保证质量、收发迅速、避免事故。

2.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3.适用范围:医疗器械的在库管理。 4.职责:仓库保管员对本制度的实施负责。 5.制度内容:

5.1按照医疗器械不同的自然属性分类进行科学的储存。 5.2做好仓库温、湿度记录,保持仓库环境的清洁卫生。

5.3在搬运和堆垛等作业中应严格按照商品外包装图示标志要求搬运存放,不得倒置,要轻拿轻放。

5.4医疗器械按待验区、合格品区、 不合格品区、退货区和发货区等分区存放。各区有明显色标,其中待验区、退货区为黄色,发货区、合格品区为绿色,不合格品区为红色。

5.5商品堆放不要过高,避免底层承重过大,产品变型,每半年要翻堆垛一次。

5.6保管员对货与单不符、质量异常、包装不牢固或破损等情况,有权拒收并报告质量管理部门处理。

5.7、建立账卡,做到数量准确,账目清楚,账、货、卡相等,每月底做好库存盘点工作。

5

四、医疗器械进、出库复核管理制度

1.目的:加强出库医疗器械的复核管理,保证销售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

2.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3.适用范围:医疗器械出库复核的管理。 4.职责:复核员对本制度的实施负责。 5.制度内容:

5.1医疗器械应遵循“先产先出”,“近期先出”,“先进先出”和按批号发货原则。

5.2医疗器械出库必须进行复核和质量检查,按出库单发货或配送凭证对实物进行检查和数量、项目逐一核对无误后应在出库凭证上签字,方可发货。

5.3发货时要注意检查外包装是否牢固和完整,如发现箱内有破损、流体外溢等到现象,应及时调换补足;发现包装材料因受潮、破损或散架的,则应更换包装或加固后,才能发货。

5.4医疗器械出库复核时,为便于质量跟踪应做好复核记录,保存至医疗器械有效期后一年,但不少于二年。

5.5医疗器械出库发货应注意既要准无误,又要及时。

五、质量跟踪制度

1.目的:为了促进合理使用医疗器械,提高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医疗器械的效用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6

2.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3.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医疗器械的质量跟踪。

4.职责:全体员工对本制度的实施负责,质量管理员负责监督管理。 5.制度内容:

5.1收集有关生产厂家的资料和医疗器械质量标准方面的资料,经常与厂家保持联系,关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的变化整理归档。 5.2建立客户和医疗器械的质量档案,公司的质量管理人员要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定期访问记录,并整理归档。

5.3接到客户反映质量问题时,要高度重视,并立即派员到该客户处了解情况,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如果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要当场指出其错误之处,如果是商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则须按实际情况予以处理。

六、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目的:为了促进合理使用医疗器械,提高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医疗器械的效用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2.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3.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医疗器械的不良反应报告的管理。 4.职责:全体员工对本制度的实施负责,质量管理员负责监督管理。 5.制度内容:

5.1质量管理员负责本公司经营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组织管理工作。

7

5.2各个岗位人员应注意收集从本公司售出的医疗器械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反馈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向质量管理员报告。

5.3质量管理员对收集反馈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情况,要进行详细记录、调查,核实、汇总后,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报告。 5.4收集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信息,应在当天反馈到质量管理员,以便核实上报。

5.5对其中严重、罕见的新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须采用有效的方式快速报告,最迟不得超15个工作日报告到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七、不合格产品处理制度

1.目的:加强不合格产品处理的管理。 2.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3.适用范围: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的管理。 4.职责:验收员对本制度的实施负责。 5.制度内容:

5.1对不合格产品,应及时处理,并有记录

5.2记录的产品要详细。包括投拆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产品的生产企业及供货单位。

5.3记录应有质量管理负责人的签字。

八、效期产品管理制度

1.目的:加强效期产品管理的管理。 2.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