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53: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0·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51·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不乏补偿的损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52·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53·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54·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效率的一种状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情况。 55·消费函数: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56·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57·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58·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59·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60·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61·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
62·均衡国民收入: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64·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65·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66·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67·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68·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69·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指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
70·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71·失业人数,是指一定劳动者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某一时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有报酬的工作,并已在就业机构进行了登记的人员。 72·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73·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74·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75·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76·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77·通货膨胀率是指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计算公式:
78·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7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80·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通货膨胀。 81·菲得普斯曲线,又称价格调整曲线,是指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82·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的现象。
83·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84·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85·公债是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8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87·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88· 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财政
89·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90·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91·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这种由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或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92·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93·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94·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95·.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96· 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97·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98·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99·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100·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101·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102·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103·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104·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105·固定汇率: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106·浮动汇率: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107·绝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108·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 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109·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 110·经济开放度: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指标,是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 111·对外均衡曲线:是指反映国际收支中既没有盈余、又没有赤字状态的曲线。
112·世界贸易组织:(WTO)是现行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框架和组织机构。
五 简答题
1·简述需求规律与供给规律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2·简述供求定理的主要内容。
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
3·简述均衡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一定和条件下,市场的均衡价格是唯一的。但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原因会引起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变动,必然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变动,即均衡点的变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或供给的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需求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相关商品价格、收入、个人偏好和时间等因素的变化,都能引起需求量的变化,进而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化。
供给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相关商品价格、成本、自然条件和时间等因素的变化,都能引起供给量的变化,进而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化。 4·简述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类型:
(1)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称为富有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小于1。这类商品西方称之为奢侈品,一般指高档消费品。
(2)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和价格以相同幅度变动,称为单一弹性,需求曲线的斜率为-1,这是一种特例,即属特殊情况。
(3)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称为缺乏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大于1。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4)Ed=0,表明需求量为一常量,表明需求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称为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和纵轴平行,其斜率为无穷大。这是一种特例,如火葬费、自来水费等近似于无弹性。
(5)Ed=∞,表明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需求量无限大,称为无穷大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零。这也是一种特例,如战争时期的常规军用物资及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商品可视为Ed无限大。 影响因素: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
(1)购买欲望。如果购买欲望强,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足程度高,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大;反之,购买欲望弱,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足程度低,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小。
(2)可替代程度。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越多、替代品之间越相近,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反之,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少,替代品差别大,则该商品需求弹性小。
(3)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用途较广,则需求弹性较大;反之,一种商品用途较少时,则需求弹性小,因为该商品降价后也不可能有其他用途,需求量不会增长很多。
(4)使用时间。使用时间长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较大:反之,使用寿命短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就小。
上述是影响价格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同时,还应综合分析上述因素的作用。
5·简述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1)EM>1。这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收入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大。收入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其值小于1。称为收入富有弹性。
(2)EM=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收入的变动率相等,即需求和收入以相同幅度变动,收入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其值为1。称为收入单一弹性。
(3)EM<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慢于收入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小。收入需求曲线的斜率为正,其值大于1,称为收入缺乏弹性。
(4)EM=0。表明需求量为常量,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收入需求曲线平行于纵轴,其斜率为无限大。 (5)EM<0。表明需求量变动和收入变动成反方向变化,即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收和需求曲线斜率为负,称为收入负弹性。
影响需求收入弹性的主要因素有
(1)该商品被“需要”的程度。就是说必需品和奢侈品。在发达国家,人们收入增加,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对基本商品如面包的需求仅有微小增长,这样汽车和到国外度假的收入弹性很高,而马铃薯和公共汽车旅行等商品或劳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很低,有时甚至会出现负数值。对于低档商品而言,随着收入的增加,商品的需求量降低,因而这些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是负数值。
(2)商品对人们欲望的满足程度。消费一种商品,人们的欲望越快得到满足,当收入增加时需求增加的数量就越少。
(3)收入水平。穷人和富人在收入增加时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同样的收入增加,穷人会买更多的生活必须品,富人仅会多买一点儿。
6·简述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类型:
(1)ES>1。表明供给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称为供给富有弹性。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其值小于1。管商品。
(2)ES=1。表明供给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和价格以相同的幅度变动,称为供给单一弹性。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其值为1。
(3)ES<1。表明供给的变动率慢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和。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其值大于1,称为缺乏弹性。
(4)ES=0。表明供给量是一个常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供给曲线和纵轴平行,其斜率为无穷大,称为完全无弹性。
(5)ES=∞。表明同一价格条件下,供给量无穷大,供给曲线和横轴平行,其斜率为零,称为无穷大弹性。 影响因素:
(1)生产的难易程度。容易生产且生产周期短的商品供给弹性大,反之,不易生产且生产周期长的商品供给弹性小。
(2)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大的商品,商品的供给弹性也大。反之,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小,商品的供给弹性也小。
(3)生产采用的技术类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增加供给较难,商品的供给商品较小,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增加供给相对容易,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大。
(4)商品保管难易程度。容易保管的商品,增加供给容易,其供给弹性较大,不易保管的商品增加供给困难,其供给弹性较小。 7·蛛网理论及应用
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企业可以运用蛛网理论,对市场供给和需求均衡作动态分析,以便作出正确的产量决策。如应该按上述蛛网类型做出相应对策:当商品的供求变化趋于收敛型蛛网时,企业应把产量确定在均衡点上,以防价
格和产量波动;当商品的供求变化趋于发散型蛛网时,企业应准确地把握价格、产量变动趋势的转折时机,采取灵活对策,产量应随价格上升或下降,而扩大或减少,以便增加收入、减少损失;当商品的供求变化趋于封闭型蛛网时,企业应根据产量价格相同幅度变动的规律,确定与之相应的产量政策。
蛛网理论确实对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产量和价格波动的情况,有一定作用。但这个理论也有缺陷。主要是上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这个理论不很准确,因为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不相吻合。 8·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如何?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是: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9·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如何衡量?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如图所示:
图3-2 消费者剩余
图3-2中,横坐标为商品数量Q,纵坐标为商品价格P,AB为需求曲线,如消费者购买Q1商品,则商品价格为P1,实际支付总价格为OP1CQ1。如果消费者购买商品数量为Q2,则商品支付价格为P2,实际支付总价格为OP2DQ2。同样购买Q2商品,按第二种购买比第一种多支付价格P1P2DE。同理可证,如果对OQ1商品从少到多,一个一个购买,则会比一次购买多支付价格为三角形面积AP1C。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10·基数效用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研究消费者均衡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包括①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②消费者的收入是固定的;③市场上购买各种商品价格是已知的;P1X1+P2X2+···+PnXn = M 限制条件
第二,消费者均衡的均衡条件: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等于一个常数。MU1/P1=MU2/P2=···=MUn/Pn=λ 均衡条件
如果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A和B,则消费者均衡条件和限制条件可以简化为:MUA/PA = MUB/PB =λ 均衡条件PAXA + PBXB = M 限制条件
消费者在收入既定、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如果购买的两种商品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这时,消费者就不再调整购买A物品与B物品的数量,从而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11·序数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
按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最佳购买行为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