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3:27: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张良故里城父考
●姚瀛艇 张向阳
摘要:史书已经载明,张良是韩国“城父”人。但在战国时期,曾经有东、西两个“城父”。东“城父”在今安徽亳县东南,战国时期先后隶属宋、陈;西“城父”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战国时属韩。韩人张良籍贯,理应在西“城父”。石油大学余世诚教授撰文提出:“西‘城父’”不是在今河南省郏县、宝丰的古‘城父’地区,而是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古‘城父’地区,即张得乡。”而从史书记载,方志编纂,辞书注释,历史遗迹,地理条件等五个方面考察,古“城父”县治所在之地,不是在“禹州之古‘城父’地区,即张得乡”,而是在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 关键词: 张良故里 城父 古城 考证
2000年10月石油大学教授余世诚先生在《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5期上撰文,以“张良的故里在今禹州”为题(以下简称“余文”),提出:“张良故里不是在东‘城父’,而是在西‘城父’(亦称父城);不是在今河南省郏县、宝丰县的古‘城父’地区,而是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古‘城父’地区,即张得乡。”余文对诸多中国历史工具书,在涉及张良故里时,都使用了“安徽毫县东南说”,提出质疑。余世诚教授提出了“禹州之古‘城父’即今张得地区”的新说,笔者认为这就值得商榷了。
张良故里之所以有东西“城父”说和禹州张得说,主要是由于司马迁著《史记·留侯世家》在论及张良故里时言之太简。只日“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班固著《汉书·张良传》又照抄了《史记》的原文,对张良故里没有作进一步考订。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有两个“城父邑”同时存在。楚“城父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陈“城父邑”在今安徽省亳县东南。
以研究《左传》著称的杨伯峻先生,集历代《左传》研究之成果,断以己识,著成《春秋左传注》。在昭公九年“城父”下注日:“楚有两城父。此所谓夷城父,自取陈。僖公二十三年楚伐陈,取焦、夷。杜云:‘夷一名城父’。即此。夷,今安徽毫县东南七十里城父故城。又有北城父,见昭公十九年及哀公六年《传》。详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在昭公十九年“城父”下杨伯峻注日:“春秋同名异地者多,城父亦有二。此城父则本属楚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四十里。汉以避同名故,改名父城县,今名曰父城保。”此即西“城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张良籍贯无疑是在韩国疆域之内。只有在今河南宝丰县东之西“城父”,战国时属韩。而在今安徽毫县东南之东“城父”,战国时先后隶属于宋、陈,韩的势力从未到达那里。故此,汉韩人张良籍贯理应在西“城父”。 现在的问题是,“余文”以全新的观点提出:“西‘城父’(或父城),不是在今郏县、宝丰的古‘城父’地区,而是在今禹州之古‘城父’即今张得地区。”提出了第二个西“城父”。并且说:“西‘城父’之地为今禹州、郏县和宝丰三县所分。”“古‘城父’地区跨越今之禹、郏、宝三县。”从古至今都没有人(包括郏县、宝丰地区的人民)论证或提出过张良故里在郏县或宝丰的问题。“其他地区和地方史志都没有像禹州那样有明确的记载”等。 笔者对西“城父”的地理位置,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同余先生商榷。 一、史书记载
史书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之一,理应正确对待。既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断章取义。 关于“城父的地理方位和张良故里在西‘城父’的位置”。“余文”称:“历史多有记载:《汉书》地理志说西城父在宝丰东四十里,《后汉书》说在应乡东北(注说‘今许州藁县东北’),《括地志》说它在郏县东三十里。”事实是:宝丰东四十里,正好到宝丰县李庄乡古城;《后汉书》说的应乡,位于今平顶山市区西南白龟山水库淹没区内原溃阳镇,就是商周时期的应国,亦称应乡、应邑。应乡东北方向正是宝丰县古城,东汉时刘秀封父城人冯异为应乡侯;
郏县东三十里,也只能是刚刚接近禹州之最南端。而张得乡则在郏城东偏北30度的四十五里处。余世诚教授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考,这一地区在汉以前是县级地区,‘治所在今河南宝丰县东,东晋后废’。西‘城父’之地为今禹州、郏县和宝丰三县所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辞典”中不知哪一条释文考出了这一地区在汉以前是“县级地区”。
据《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载:“颍川郡,秦置。高帝五年为韩国,属豫州,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县二十。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郏、午阳、颍阴、峦高(师古日:密古崇字)、许、鄢陵、临颍、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成安、周成林、阳城、纶氏。”《汉书》记载了秦时颍川郡属县及父城周围昆阳、襄城、郏等县分布情况,只是不见汉以前张得所属的那个县级地区。余世诚教授说:“经详查,不仅汉、唐文献无一记载张良是郏县人,(《括地志》只指明了古城父在郏县东三十里),明清正史也没有此说。”其实不然,关于古“城父”的地理位置,唐史曾多有记载。
唐司马贞《史记索引》称:“良既历代韩相,故知其先韩人也。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父,城父县属颍川也。”这里所言顾氏系指唐初史学家顾胤,按语出自顾胤著《汉书古今集义》。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在“张良者,其先韩人也”下引《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南三十里韩里也。”
晚唐地理学家李吉甫著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载:“汝州郏城县,城父故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故殷时应国也。《左传》:‘楚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应国是商周时期的一个侯国,这个地方后称应乡、应邑。在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西南出土的应国古墓,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近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证明宝丰一带为殷时应国。
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括地志集校》(中华书局1980版)载:“《括地志》云:汝州郏城县东南四十里有父城故城,即服虔云:‘城父,楚北境者也’。又许州 叶县东北四十五里亦有父城故城,即杜预云:‘襄城(郡)城父县者也’。” 以上所言“城父(父城)”故城,其实均指位于宝丰东四十里古城村的汉魏父城县故城。有的只是所用参照地座标位置不同,方向偏错了一点而已。
“城父”是汉代一个县邑,古城是县治所在。只因这里是汉代“城父”故城,故名古城,由来已久。古“城父”,今古城,定位准确。迄今为止,尚未有人使用过“地区”这一概念。其实,古城村庄不大,户37,口246,且张姓极少。不过这里确有很多可考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方志编纂
禹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早在公元前2l世纪的夏朝,夏启、少康以及战国时韩国,都曾在禹州建都。有“天下名都”(《盐铁论》语)之誉。秦在阳翟设颍川郡,金改颍川为钧州,明改钧为禹至今。在禹县(州)志中,既有颍川郡之内容,亦有韩国的人和事。 现存的明嘉靖《钧州志》无张良的记载。同治《禹州志》卷七:“西汉,张良,字子房,韩人也,大父开地??”(详见《史记》)。而记载晁错和郭弘时,则“晁错,颍川人也,”“郭弘,颍川阳翟人也”。民国《禹县志》载:“汉张良故里,在县南张得镇。”下注:“马时芳张得诗”和“颜(应为顾)氏按后汉书云,城父在汝州郏县东三十里韩里也。”诗中有“往读留侯传,数谒留侯庙,留侯乡前辈星日”等语。经查,马时芳禹县观稆园人,清道光封丘、巩县教谕。1988年《禹州市志》《人物》称:“张良,其先韩人也。”2000年《禹州市志》《历史人物》:“张良,字子房,战国末韩(都阳翟)人,汉三杰之首,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卒。”在禹州(县)志书中,除民国《禹县志》外,其他版本的志书,在记载张良故里时,
大都只载“韩人也”。 余教授在引文中称:“子房生于栎”,西周时期郑桓公将栎作为寄地,在今禹州一带设置的一个地方名称,到战国初(公元前405年)已将栎改名为阳翟。据1988年《禹州市志》(大事记)载:“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郑桓公恐周氏有乱,将历(也作栎,今禹境一带)等十邑作为寄地,把妻室和财产暂寄此地。”到战国初期“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5年)韩景侯改栎邑为阳翟,并迁都于此。”张良出生年代不详,亡故于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把张良与他生前数百年的一个地名“栎”联系起来,并认定张良是禹州人,这显然不符合记述历史的原则。
余教授在摘要和结语中,再次强调:“张良故里不是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地区,而是在韩国地区。”其实,春秋和战国是两个不同的漫长历史时期。张良故里西“城父”,春秋属楚,战国属韩。《春秋左传·昭公十九年》载:“费无忌言于楚子日:‘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故太子建居于城父’。”历史上将楚太子建居于之西城父称楚“城父”,位于安徽亳县的东城父称陈“城父”。余文还说:“就是辖管郏县的明正德《汝州志》上,也没有提及张良故里的问题。至于宝丰,其地方史志更没有世代相韩的张良故里的记载。”其实不然,张良出于“城父”。孰知历史上的“城父”就是今之宝丰。“宝丰县,春秋郑地,后入于楚,战国属韩,秦为应国地,汉为父城县,属颍川郡。”这正是明正德《汝州志》(天一阁藏明代志选刊)上所载。
《天一阁藏明代志选刊》载:“郏县,张良庙,在县南小安寺保,永乐三年建。”张良庙是张良后裔为纪念先祖而筑的祭祀之所。2005年冬在距“城父”故城古城村东十里,郏县李口乡张店村,出土一块30厘米×30厘米×5厘米墓志铭,铭文刻:“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汝州郏县小安寺保居张安之墓。”(现存张店)显示墓主人是居住在小安寺保(今张店)的张安。咸丰《郏县志》载:“张安:明洪武肃宁县知县。”据此可以说张店就是建有张良庙的小安寺保。清同治《郏县志》卷六《祀典志》载:“汉留侯庙在小丰保,张子房,韩人,而郏东南近邑也。其击秦灭楚,为韩报仇,有忠孝大节,为之立庙正矣”其说明:张子房是韩国人,韩国什么地方?“郏东南近邑”建有留侯庙的小丰保。咸丰《郏县志》卷三《舆地志》载:“郏县:小丰保、荣梨保??”共10个保。“小丰保:张大店(张店)五十里张小店五十里??”共39个村。
对于历史上城父县行政区划沿革情况我们不清楚。不论当年张店是小安寺保,或变更为小丰保,其所指均为县东南张店。在父城县及其周围广大地区,只有张店建有“留侯祠”、(张良庙)。1972年在张店村西曾出土一座较具规模的汉墓。近几年又陆续出土一批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锥;战国时期的彩陶、青铜器;汉代的筒砖、汉砖和汉代画像石等文物。据此可以说郏县李口乡张店,是一座古老而悠久的村落。结合历史考证,有理由认为,张店即张良故里。 三、辞书注释
“辞书”是大型工具书。由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经严谨筛选、科学论证而编纂成的大型工具书。绝非一家之言,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和较强的权威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我们翻阅辞书看看这些权威典籍,对“城父”、“父城”条目的考记注释吧。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父城”条日:“父城,县名。汉置,属颍川郡。光武攻父城不下,屯巾车乡,获冯异,即此。故城在河南宝丰县东。”“城父”条日:“城父,地名。春秋楚邑,《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太子建居于城父,即此。汉置父城县,属颍川郡。见嘉庆一统志二二四汝州宝丰县。地在今河南宝丰县。”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城父”条日:“城父,春秋楚邑,今河南襄城西南。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遣李信破楚,与蒙恬会于城父。即此。汉置父城县。” 臧励禾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父城”条日:“春秋楚城父邑,汉置父城县。后魏废。故城在河南宝丰县东,今日父城保。”“城父”条释日:“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四十